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下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②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③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密码改编)下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下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
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③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
⑤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
⑥硝化作用
①⑤⑥
②③④
②③⑥
②③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消灭森林病虫害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b>c
c>b>a
c=b>a
a>c=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①②
③④
①③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二氧化碳
有机物
碳酸盐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五章 第6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课标人教版 题型:013
(密码原创)我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乙亥杂诗》中有一句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
“落红”入地后需要分解者的作用才能化为春泥,重新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诗体现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落红”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