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 题型:013
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①④⑤
①③⑤⑥
②③⑤⑥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密码改编)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作标记,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有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殖年龄和个体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某同学拟在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略大于165
略小于165
略大于5
略小于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密码改编)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2008年年初的严寒天气导致大量动物死亡。下列哪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
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死亡率和迁出率
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出生率和死亡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高考密码)高中生物总复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训练 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题型:013
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