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 |
实验预期结果 | |
预期结果序号 | 子代表现型 |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 |
1 | 与甲一致 |
2 | 与乙一致 |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 |
3 | 与甲一致 |
4 | 与乙一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实验小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发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下列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 |
B.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体内 |
C.离心转速太低,菌体和上清液分离不充分 |
D.应该用35S代替32P标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别给小白鼠注射,小鼠均不死亡 |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 |
C.用烟草花叶病毒核心部分感染烟草,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者都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方法 |
B.两者都运用了一定的方法区分微生物的DNA和蛋白质 |
C.后者的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中只有DNA才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
D.前者的实验结果表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有关的一方和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它们的有机物含量如图K34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K34
A.若细胞器甲是线粒体,则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 |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
C.若细胞器丙不断地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则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
D.发菜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学研究表明,细胞中的核糖体通常不是单个执行功能,而是构成多聚核糖体(如图K32所示)。研究表明动物卵裂期细胞中的多聚核糖体明显增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K32
A.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
B.卵裂期细胞分裂旺盛,需要大量蛋白质 |
C.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使细胞在单位时间内合成的肽链数量增加 |
D.蛋白质在游离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附着于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加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层粘连蛋白分子是由一条重链(A链)和两条轻链(B1、B2链)构成的高分子糖蛋白。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它含有多个结合位点,对细胞间粘连及细胞的分化等都有作用。层粘连蛋白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若该蛋白分子由m个氨基酸构成,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蛋白分子含有的肽键数为m-3 |
B.该蛋白分子在细胞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
C.癌细胞细胞膜相对正常细胞的细胞膜而言表面的层粘连蛋白分子少 |
D.该物质的合成只需核糖体即可完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酶和部分激素都属于蛋白质 |
B.由96个氨基酸构成4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至少为100 |
C.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 |
D.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出现的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不会成为抗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部分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
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产生新的蛋白质 |
C.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的蛋白质是同一种蛋白质 |
D.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Cu2+结合生成紫色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