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2分)下列实验用于研究蔗糖溶液对某种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别将八片相同的叶片表皮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0分钟后,把每一叶片表皮置于显微玻片上,并加一滴曾浸泡过该表皮的溶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在约20个细胞的视野范围内计数呈现质壁分离的细胞,所得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蔗糖浓度(g/mL) | 质壁分离细胞的数目 | 视野范围内所检视的细胞总数 |
0.00 | 0 | 22 |
0.05 | 0 | 20 |
0.10 | 0 | 18 |
0.15 | 1 | 20 |
0.20 | 3 | 20 |
0.25 | 16 | 20 |
0.30 | 19 | 19 |
0.35 | 21 | 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8分)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注:[ ]中填序号)
(1)比较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 ]_______(细胞器)。
(2) 控制动植物性状的物质主要位于[ ]_____中。
(3) 吞噬细胞摄取抗原的过程体现了⑤的________特性。
(4)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首先要采用______________酶去除[ ]____________。
(5)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最根本区别是________(填序号)。
(6)若动物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标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1分)下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 甲图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填编号);乙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填编号)。
(2) 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3)甲、乙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________期和________期。
(4)若图乙为人的唾液腺细胞,则其主要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与其他没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相比较,数目一定较多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 。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是[ ]______和[ ]______。
(6)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9分)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果实甜度增加。某兴趣小组对此生理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取未成熟香蕉果实若干放在适宜条件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定时取10g果肉研磨配制成100ml待测样液平分为A、B两份,分别用斐林试剂和碘液检测,记录颜色深浅的变化。
(1)样液A用斐林试剂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样液B用碘液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__。
(2)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并____________观察到颜色呈_________。
(3)如果探究过程中每天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施加一定浓度的____促进果实成熟;也可适当提高____促进果实成熟,因为_________。
(4)根据预期结果在坐标图中画出两种颜色的变化,并注明颜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20分)如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 ]_____ ____。
(2)图中8示意的是_____________ ___。
(3)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________平行;从碱基关系看,碱基之间靠________连接形成碱基对,严格遵循 __ __ 原则。
(4) 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5)图为结构模式图,实际存在时,DNA分子通常呈现的空间结构是_ 结构。
(6)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请回答:
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个,C和G构成的碱基对共_ 对。
(7)在DNA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_ 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 HGPRT缺陷症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患儿发病时有自残行为。下图是—个该缺陷症的系谱图。请分析回答:
(1) 此病的致病基因为________性基因(显、隐)
(2) 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I世代中的 _________。
(3) 如果Ⅲ3同时患有白化病,在Ⅲ3形成配子时,白化病基因与该缺陷症基因之间遵循 规律。
(4) 如果Ⅲ1与一正常男子婚配,所生子女中患该缺陷症的几率为 。
(5) 如果Ⅲ1与一正常男子(来自世代无此病的家族)婚配,从优生的角度考虑,应选育______后代(男、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右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为A或a。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病由 (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
(2) Ⅰ-2和Ⅱ-3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3) Ⅱ-2基因型是 。Ⅲ-1的基因型为 。
(4) Ⅲ-2与患该病的女子结婚,生出的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7分)某科研小组的科研人员利用不同的植物分别做了有关光合作用的两组实验,请结合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一:选用两批相同的番茄幼苗,在最适温度下分别在A、B两个植物生长箱中培养,A生长箱内的CO2浓度维持在0.40%,B生长箱内的CO2浓度维持在0.03%,再分别用不同光照强度的光照射,并比较两个生长箱中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
实验二:选品种优良的玉米和花生,分别单独种植和间行种植,生长相同且适宜时间后,分别测植株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5个单位时,限制光合速率提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气体X会影响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某同学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气体X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时,他除了要在生长箱中置入不同浓度的气体X外,最好在1.5个单位的光照强度、0.40%的二氧化碳浓度下来进行实验最适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二结果,当光照强度为1个单位时,玉米单独种植时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量___________(“>”、“<”或“=”)间行种植,花生单独种植时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积累的有机物___________(“>”、“<”或“=”)间行种植。
(4)间行种植与单独种植相比,玉米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________,(“强”、“弱”)花生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光照强度_______(“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4分)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 |
第二步 | 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水浴保温5 min |
第三步 | 将____________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综合题
(8分) 差速离心法(分级离心分离法)的一般步骤:匀浆→离心分离处理→分析研究(借助其他仪器或方法)。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清液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清液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清液S3;最后一次离心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清液S4。请分析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的字母符号,如S1~S4,P1~P4,见下图):
(1)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
(2)若要继续分离得到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应选取________部分。
(3)若要研究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应选取________部分。
(4)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