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群落演替,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