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在l上.
(1)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
(2)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答案】
(1)解:联立得:

解得:

∴圆心C(3,2).

若k不存在,不合题意;

若k存在,设切线为:y=kx+3,可得圆心到切线的距离d=r,即 =1,

解得:k=0或k=﹣

则所求切线为y=3或y=﹣ x+3


(2)解:设点M(x,y),由MA=2MO,知: =2

化简得:x2+(y+1)2=4,

∴点M的轨迹为以(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可记为圆D,

又∵点M在圆C上,C(a,2a﹣4),

∴圆C与圆D的关系为相交或相切,

∴1≤|CD|≤3,其中|CD|=

∴1≤ ≤3,

解得:0≤a≤


【解析】(1)联立直线l与直线y=x﹣1解析式,求出方程组的解得到圆心C坐标,根据A坐标设出切线的方程,由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列出关于k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k的值,确定出切线方程即可;(2)设M(x,y),由MA=2MO,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关系式,整理后得到点M的轨迹为以(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可记为圆D,由M在圆C上,得到圆C与圆D相交或相切,根据两圆的半径长,得出两圆心间的距离范围,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不等式,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即可得到a的范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面积为 的△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C1B⊥面ABC,C1B=3.
(1)若AB的中点为S,证明:CS⊥C1A.
(2)设 ,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直线TB与平面ACC1A1的夹角为 ?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f(x)=|2x﹣3|+ax﹣6(a是常数,a∈R). (Ⅰ)当a=1时,求不等式f(x)≥0的解集;
(Ⅱ)当x∈[﹣1,1]时,不等式f(x)<0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f(x)=x2+bx,则“b<0”是“f(f(x))的最小值与f(x)的最小值相等”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高一年级的A,B,C三个班共有学生120人,为调查他们的体育锻炼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三个班中分别抽取4,5,6名学生进行调查. (Ⅰ)求A,B,C三个班各有学生多少人;
(Ⅱ)记从C班抽取学生的编号依次为C1 , C2 , C3 , C4 , C5 , C6 , 现从这6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i)列出所有可能抽取的结果;
(ii)设A为事件“编号为C1和C2的2名学生中恰有一人被抽到”,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国家实施二孩放开政策后,为了了解人们对此政策持支持态度是否与年龄有关,计生部门将已婚且育有一孩的居民分成中老年组(45岁以上,含45岁)和中青年组(45岁以下,不含45岁)两个组别,每组各随机调查了50人,对各组中持支持态度和不支持态度的人所占的频率绘制成等高条形图,如图所示:

支持

不支持

合计

中老年组

50

中青年组

50

合 计

100


(1)根据以上信息完成2×2列联表;
(2)是否有99%以上的把握认为人们对此政策持支持态度与年龄有关?

P(K2≥k0

0.050

0.010

0.001

k0

3.841

6.635

10.828

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数列{an}满足:an+1+(﹣1)nan=n+2(n∈N*),则S20=(
A.130
B.135
C.260
D.2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单位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现要从中抽取40名职工作样本,用系统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抽出的号码为28,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a;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5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b人,那么a+b等于(
A.46
B.45
C.70
D.6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设等差数列{an}前n项和为Sn , 且满足a2=2,S5=15;等比数列{bn}满足b2=4,b5=32.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T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