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若函数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当时总有,则称为紧密函数,例如函数是紧密函数,下列命题:

紧密函数必是单调函数;函数时是紧密函数;

函数是紧密函数;

若函数为定义域内的紧密函数,,则

若函数是紧密函数且在定义域内存在导数,则其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值一定不为零.

其中的真命题是______

【答案】.

【解析】

根据已知可得紧密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是一一映射,单调函数一定是紧密函数,但紧密函数不一定是单调的,由此逐一分析5个结论的真,可得答案.

解:函数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当时总有

则称为紧密函数,

紧密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是一一映射,

单调函数一定是紧密函数,但紧密函数不一定是单调的,故错误;

时是单调递增函数,故一定是紧密函数,故正确;

函数,因为,所以不是紧密函数,故错误;

若函数为定义域内的紧密函数,,则,故正确;

函数是紧密函数且在定义域内存在导数,则其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值可以为零,故错误;

故答案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配合今年上海迪斯尼游园工作,某单位设计了统计人数的数学模型:以表示第个时刻进入园区的人数;以表示第个时刻离开园区的人数.设定以分钟为一个计算单位,上午分作为第个计算人数单位,即分作为第个计算单位,即;依次类推,把一天内从上午点到晚上分分成个计算单位(最后结果四舍五入,精确到整数).

1)试计算当天点至点这一小时内,进入园区的游客人数、离开园区的游客人数各为多少?

2)假设当日园区游客总人数达到或超过万时,园区将采取限流措施.该单位借助该数学模型知晓当天点(即)时,园区总人数会达到最高,请问当日是否要采取限流措施?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其中,设

1)如果为奇函数,求实数满足的条件;

2)在(1)的条件下,若函数在区间上为增函数,求的取值范围;

3)若对任意的恒有成立.证明:当时,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1A2Am为集合A{12n}n≥2nN*)的子集,且满足两个条件:

A1A2AmA

②对任意的{xy}A,至少存在一个i{123m},使Ai∩{xy}{x}{y}.则称集合组A1A2Am具有性质P

如图,作nm列数表,定义数表中的第k行第l列的数为akl

a11

a12

a1m

a21

a22

a2m

an1

an2

anm

1)当n4时,判断下列两个集合组是否具有性质P,如果是请画出所对应的表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集合组1A1{13}A2{23}A3{4}

集合组2A1{234}A2{23}A3{14}

2)当n7时,若集合组A1A2A3具有性质P,请先画出所对应的73列的一个数表,再依此表格分别写出集合A1A2A3

3)当n100时,集合组A1A2At是具有性质P且所含集合个数最小的集合组,求t的值及|A1|+|A2|+…|At|的最小值.(其中|Ai|表示集合Ai所含元素的个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其中)的最小周期为.

1)求的值及的单调递增区间;

2)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将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的图象,若关于x的方程在区间上有且只有一个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于自然数数组,如下定义该数组的极差:三个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如果的极差,可实施如下操作:若中最大的数唯一,则把最大数减2,其余两个数各增加1;若中最大的数有两个,则把最大数各减1,第三个数加2,此为一次操作,操作结果记为,其级差为.,则继续对实施操作,实施次操作后的结果记为,其极差记为.例如:.

1)若,求的值;

2)已知的极差为,若时,恒有,求的所有可能取值;

3)若是以4为公比的正整数等比数列中的任意三项,求证:存在满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实数

1)设,判断函数上的单调性,并说明理由;

2)设时,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求的最大值;

3)若不等式恒成立,求的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数列{an}中,相邻两项anan+1是关于x的方程:x2+3nx+bn0nN*)的两实根,且a11

1)若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求S100

2)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椭圆的长轴为,且过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点为原点,若点在曲线上,点在直线上,且,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