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工厂为提高生产效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出了完成某项生产任务的两种新的生产方式.为比较两种生产方式的效率,选取40名工人,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第一组工人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第二组工人用第二种生产方式.根据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时间(单位:min)绘制了如下茎叶图:
(1)根据茎叶图判断哪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并说明理由;
(2)求40名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的中位数,并将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超过和不超过的工人数填入下面的列联表:
超过 | 不超过 | |
第一种生产方式 | ||
第二种生产方式 |
(3)根据(2)中的列联表,能否有99%的把握认为两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有差异?
附:,
【答案】(1)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理由见解析
(2)80
(3)能
【解析】分析:(1)计算两种生产方式的平均时间即可。
(2)计算出中位数,再由茎叶图数据完成列联表。
(3)由公式计算出,再与6.635比较可得结果。
详解:(1)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理由如下:
(i)由茎叶图可知: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人中,有75%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至少80分钟,用第二种生产方式的工人中,有75%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至多79分钟.因此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ii)由茎叶图可知: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的中位数为85.5分钟,用第二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的中位数为73.5分钟.因此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iii)由茎叶图可知: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平均所需时间高于80分钟;用第二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平均所需时间低于80分钟,因此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iv)由茎叶图可知: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分布在茎8上的最多,关于茎8大致呈对称分布;用第二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分布在茎7上的最多,关于茎7大致呈对称分布,又用两种生产方式的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分布的区间相同,故可以认为用第二种生产方式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时间比用第一种生产方式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时间更少,因此第二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学科*网
以上给出了4种理由,考生答出其中任意一种或其他合理理由均可得分.
(2)由茎叶图知.
列联表如下:
超过 | 不超过 | |
第一种生产方式 | 15 | 5 |
第二种生产方式 | 5 | 15 |
(3)由于,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两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有差异.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利于分层教学,某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了A,B,C三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三类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个学生的5次考试成缎,其统计表如下:
A类
第x次 | 1 | 2 | 3 | 4 | 4 |
分数y(满足150) | 145 | 83 | 95 | 72 | 110 |
,;
B类
第x次 | 1 | 2 | 3 | 4 | 4 |
分数y(满足150) | 85 | 93 | 90 | 76 | 101 |
,;
C类
第x次 | 1 | 2 | 3 | 4 | 4 |
分数y(满足150) | 85 | 92 | 101 | 100 | 112 |
,;
(1)经计算己知A,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请计算出C学生的的相关系数,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回答抽到的哪类学生学习成绩最稳定;(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越大认为成绩越稳定)
(2)利用(1)中成绩最稳定的学生的样本数据,已知线性回归直线方程为,利用线性回归直线方程预测该生第十次的成绩.
附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直线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举办“中国诗词大赛”活动,某班派出甲乙两名选手同时参加比赛.大赛设有15个诗词填空题,其中“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各5个.每位选手从三类诗词中各任选1个进行作答,3个全答对选手得3分,答对2个选手得2分,答对1个选手得1分,一个都没答对选手得0分.已知“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中甲能答对的题目个数依次为5,4,3,乙能答对的题目个数依此为4,5,4,假设每人各题答对与否互不影响,甲乙两人答对与否也互不影响. 求:
(Ⅰ)甲乙两人同时得到3分的概率;
(Ⅱ)甲乙两人得分之和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地区有小学21所,中学14所,大学7所,现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些学校中抽取6所学校对学生进行视力调查。
(I)求应从小学、中学、大学中分别抽取的学校数目。
(II)若从抽取的6所学校中随机抽取2所学校做进一步数据分析,
(1)列出所有可能的抽取结果;
(2)求抽取的2所学校均为小学的概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AD是以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为PD的中点.
(Ⅰ)证明:CE∥平面PAB;
(Ⅱ)求直线CE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