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小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其中电源未画出.
精英家教网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时间.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直流电源上.
C.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2)如图2所示,小李同学选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取连续三个点A、B、C作为测量点.若测得的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用s1,s2,s3表示,重物的质量用m表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f.为了方便,他可以利用图2中O点到
 
(选填“A”、“B”、“C”)点所代表的过程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此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
 
,动能的增加量△Ek=
 
分析: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数据等;明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对于任何实验注意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注意事项这几点去搞清楚.
根据下降的高度求出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根据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B点的瞬时速度,从而求出动能的增加量.
解答:解:(1)A、可以用打点计时器计算时间,不需要秒表,故A错误;
B、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故B错误;
C、打点计时器运用时,都是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C正确;
故选:C
(2)根据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B点的瞬时速度,
重力势能的减小量为△EP=mgs2.B点的瞬时速度:vB=
s3-s1
2T
=
s3-s1
2
f

则动能的增加量△Ek=
1
2
mv2
=
mf2(s3-s1)2
8

故答案为:(1)C(2)B,mgs2
mf2(s3-s1)2
8
点评:对于基础实验要从实验原理出发理解,通过动手,深刻体会实验的具体操作,不能单凭记忆理解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小李同学选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运动的起始点记作O,另选连续3个点A、B、C作为测量点,且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2所示.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
2.25
2.25
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
2.21
2.21
J(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其中电源未画出.
精英家教网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时间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直流电源上
C.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2)如图2所示,小李同学选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取连续三个点A、B、C作为测量点.若测得的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用s1,s2,s3表示,重物的质量用m表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f.为了方便,他可以利用图2中O点到
 
(选填“A”、“B”、“C”)点所代表的过程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此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
 
,动能的增加量△E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4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二开学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小李同学选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运动的起始点记作O,另选连续3个点A、B、C作为测量点,且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2所示。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J(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下)期末物理试卷(南片)(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小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小李同学选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把运动的起始点记作O,另选连续3个点A、B、C作为测量点,且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2所示.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    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    J(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