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低是不同的,已知内外轨道对水平面倾角为θ(图),弯道处的圆弧半径为R,若质量为m的火车转弯时速度小于$\sqrt{Rgtanθ}$,则(  )
A.内轨对内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B.外轨对外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C.这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等于mgcosθ
D.这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大于$\frac{mg}{cosθ}$

分析 火车在弯道处拐弯时火车的重力和轨道对火车的支持力的合力做为转弯需要的向心力,当合力恰好等于需要的向心力时,火车对内外轨道都没有力的作用,速度增加,就要对外轨挤压,速度减小就要对内轨挤压.

解答 解:A、火车的重力和轨道对火车的支持力的合力恰好等于需要的向心力时,此时火车的速度正好是$\sqrt{Rgtanθ}$,当火车转弯的速度小于$\sqrt{Rgtanθ}$,需要的向心力减小,而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不变,所以合力大于了需要的向心力,内轨就要对火车产生一个向外的力来抵消多余的力,所以此时内轨对内侧车轮轮缘有挤压.故A正确,B错误;
C、当火车静止在轨道上时,铁轨对火车的支持力大小是mgcosθ,当火车转弯时,对轨道的压力增大,要大于mgcosθ.故C错误;
D、当内外轨没有挤压力时,受重力和支持力,N=$\frac{mg}{cosθ}$,由于内轨对火车的作用力沿着轨道平面,可以把这个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向上两个分力,由于竖直向上的分力的作用,使支持力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火车转弯主要是分析清楚向心力的来源,再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知道对内轨还是对外轨由作用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在电场中把2.0×10-9C的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为1.5×10-7J.再把这个电荷从B点移动到C点,静电力做功为-4.0×10-7J.则,A、B、C三点中C点的电势最高,A、C间的电势差UAC=-125V,把电量为-1.5×10-9C的电荷从A点移到C点,静电力做功为1.875×10-7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是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其中电火花计时器实验误差较小.当电源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质量为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3s落地.取g=10m/s2.关于重力做功的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是300W
B.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是150W
C.落地前的瞬间重力的瞬时功率是400W
D.落地前的瞬间重力的瞬时功率是200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甲、乙两人相距54m,甲在前以3m/s速度匀速运动,乙在后从静止以4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问经多长时间乙追上甲?追上时乙的速度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有两个同种导线制成圆环A和B,其半径之比rA:rB=2:1,如图所示,当充满B环圆面内的匀强磁场随时间均匀变化时,A、B两环中感应电流之比为(  )
A.2:1B.1:2C.1:1D.不可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充完电后一直与电源相连,带正电的极板接地,两极板间在P点固定一带正电的点电荷,若将负极板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稳定后(两板仍正对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点的电势升高B.两板间的场强不变
C.点电荷的电势能减小D.两极板所带的电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DIS实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实验.学生实验“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装置如图(a)所示,某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选择DIS以图象方式显示实验的结果,所显示的图象如图(b)所示.图象的横轴表示小球距D点的高度h,纵轴表示摆球的重力势能Ep、动能Ek或机械能E.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b)的图象中,表示小球的重力势能Ep、动能Ek、机械能E随小球距D点的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线分别是乙、丙、甲(按顺序填写相应图线所对应的文字).
(2)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中,传感器K的名称是光电门传感器.
(3)根据图(b)所示的实验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首先提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的科学家是(  )
A.安培B.洛伦兹C.奥斯特D.法拉第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