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紧贴在匀速转动的圆筒的竖直内壁上,随圆筒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线速度vA=vBB.线速度vA>vBC.周期TA<TBD.周期TA>TB

分析 A、B两个物体共轴转动,角速度相等,周期相等,由v=ωr分析线速度的关系.

解答 解:A、由题分析可知,A、B两物体的角速度相同,由v=ωr知,ω相同,则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A的半径大,则其线速度大,故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A、B两物体的角速度相同,周期相同.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关键掌握共轴转动的物体角速度相等,要掌握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相关物理量的几个常见公式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一单摆摆长为L,下端系一个小钢球A,上端悬挂在距离水平面高度为L的O点.在O点正下方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小块橡皮泥B(可视为质点).现使摆线偏离竖直方向5°的位置由静止释放钢球,小钢球A运动到最低点时与B相碰,瞬间粘在一起共同向右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碰撞过程中,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
B.碰撞过程中,A、B系统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
C.碰撞前后,A、B系统的动能不变
D.碰撞后,A的摆动周期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一对相同的载流圆线圈彼此平行且共轴,通以同方向等大电流,在两线圈圆心连线上取A、B、C三点,使得AO1=O1B=BO2=O2C,A、B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分别为BA和BB,若仅将线圈O2中电流反向(大小不变),则C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变为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BB-BA,开始时A与C磁场同向,后来A与C磁场反向
B.BC=BB-BA,开始时A与C磁场反向,后来A与C磁场同向
C.BC=2BA-BB,开始时A与C磁场同向,后来A与C磁场反向
D.BC=2BA-BB,开始时A与C磁场反向,后来A与C磁场同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Φ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①~④所示,下列关于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恒定不变(不为零)
B.图②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一直在变大
C.图③中,回路在0~t1时间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于在t1~t2时间内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同
D.图④中,回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没有为零的时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天宫二号”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我国罗俊院士团队的引力实验室因其算出世界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而被外国专家称为世界“引力中心”,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下列正确的是(  )
A.F=kxB.F=G$\frac{{m}_{1}{m}_{2}}{{r}^{2}}$C.F=maD.F=k$\frac{{q}_{1}{q}_{2}}{{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不仅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开普勒D.牛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已知两电阻R1、R2的I-U图线如图所示,把R1、R2并联接到一电源上,R1消耗的功率为6W,则电源输出的功率是(  )
A.8 WB.10 WC.15 WD.22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薄木板,它的右端与桌面的右端相齐,薄木板的质量M=1.0kg,长度L=1.0m.在薄木板的中央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0.5kg,小滑块与薄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0,小滑块、薄木板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μ2=0.20,设小滑块与薄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它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某时刻起给薄木板施加一个向右的拉力使木板向右运动.
(1)若小滑板与木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拉力F1至少是多大?
(2)若小滑块脱离木板但不离开桌面,求拉力F2应满足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5.如图所示,足够大的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着一个长为L=1m,质量为M=2kg的长方形木板,一个质量为m=4kg的铁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左端,现用一个水平恒力F=20N向右拉铁块,木板随之开始运动,测的木板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a=2m/s2,求:
(1)铁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木板可获得的最大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