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某同学想要描绘标有“3.8V  0.3A”字样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测量数据尽量精确、绘制曲线完整.可供该同学选用的器材除开关、导线外,还有:
电压表V1(0~3V,内阻等于3kΩ)
电压表V2(0~15V,内阻等于15kΩ)
电流表A1(0~200mA,内阻等于10Ω)
电流表A2(0~3A,内阻等于0.1Ω)
滑动变阻器R1(0~10Ω,额定电流2A)
滑动变阻器R2(0~1kΩ,额定电流0.5A)
定值电阻R3(阻值等于10Ω)
定值电阻R4(阻值等于1kΩ)
电源E(E=6V,内阻不计)
(1)在上述器材中,滑动变阻器应选R1(选填“R1”或“R2”),电压表应选V1(选填“V1”或“V2”),电流表应选A1(选填“A1”或“A2”).
(2)请在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将各元件字母代码标在该元件的符号旁;

(3)一同学利用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在I-U坐标系中,描绘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小灯泡的
伏安特性曲线,根据此图给出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乙中正确的是(图中P为小灯泡功率)C.

分析 (1)分析给定仪器,明确电表的量程;根据安全性原则进行改装;
(2)同时根据实验要求明确滑动变阻器以及电流表接法;
(3)根据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同时明确I-U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

解答 解:①灯泡额定电压为3.8V,而给出的电压表量程分别为15V和3V,15V量程太大,无法正确测量;故只能选用3V量程,并且与定值电阻串联扩大量程;3V量程的电压表内阻为3KΩ;根据串并联电路规律可知,应选择1KΩ的定值电阻串联;
额定电流为0.3A,而给出的量程中3A量程过大,不能使用;只能采用将电流表量程200mA的电流表与定值电阻并联的方式来扩大量程;根据改装原理可知,并联10Ω的定值电阻,即可将量程扩大到0.4A;
因本实验中要求多测几组数据,因此应采用滑动变阻器分压接法;故滑动变阻器应选择总阻值较小的R1
(2)由以上分析可知,本实验采用分压接法,同时电流表电压表均需要改装,同时因灯泡内阻较小,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故答案如图所示;
(3)因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I-U图象中图线的斜率应越来越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R1;V1;A1;(2)如图所示;(3)C.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以及电表的改装,要求能明确改装原理,并正确掌握本实验中电路的接法;注意分压接法以及电流表接法的正确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地球同步卫星一定在赤道上空
B.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高度不同
C.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不相等
D.所有地球同步卫星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所示,两条无限长且光滑的平行固定金属轨道MN、PQ的电阻为零,相距L=0.4m,水平放置在方向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B=0.5T的匀强磁场中,ab,cd两金属棒垂直地跨放在导轨上,电阻均为R=0.5Ω,ab的质最为m1=0.4kg,cd的质量为m2=0.1kg,给ab棒一个向右的瞬时冲量,使之以初速度v0=10m/s开始滑动,当ab、cd两金属棒速度相等后保持匀速运动,求:
(1)在ab棒刚开始运动时,cd棒的加速度多大?
(2)从ab棒刚开始运动到两金属棒速度相等这一过程,电路中一共产生了多少焦耳热?
(3)从ab棒刚开始运动到两金属棒速度相等这一过程,透过回路中的电量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所示,在验电器上安装一个铜网,使其带电,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用紫外线照射铜网,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保持不变.再将一块锌板放置在该铜网后面一定距离处,用同一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现金属箔张开角度减小.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増加紫外线的强度照射铜网,金属箔张角将变大
B.紫外线的频率大于金属锌的截止频率
C.铜网带负电
D.改用紫光照射锌板,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也一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如图所示,半径为R、上表面水平的半球形(O为球心)玻璃砖悬空水平放置,其下方水平放置着面积足够大的光屏,直径MN与光屏间距为d=2$\sqrt{2}$R.一束单色光垂直于玻璃砖上表面射入,恰好布满玻璃砖的上表面,其中部分光经玻璃砖折射后能够照到光屏上.已知玻璃砖对该光的折射率n=$\sqrt{2}$,求光屏上被光照亮的面积.(不计光在玻璃砖内的反复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8.如图所示为倾角θ=30°的固定斜面ABC,斜面AB的长度L=1.0m.质量为m的物体P静止在斜面顶端A点,质量为3m的物体Q静止在斜面的中点D,两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对物体P施加一瞬间作用,使其获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v0=10m/s后开始匀速下滑,之后与物体Q发生弹性正碰.两物体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碰撞发生后,物体Q运动到斜面底端经历的时间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两个力F1、F2的合力为F,已知F1=20N,F=28N,那么F2的大小可能是(  )
A.4NB.6NC.18ND.5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些物理学家的重要发现直接促进了“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并精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从此物理学进入了原子时代
B.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从而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
C.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质子,并猜测“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通过对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实验的研究,发现了中子,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我国的“动车组”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城际间高效交通的重要工具.动车组就是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与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的列车组.有一动车组由8节车厢连接而成,其中第1节和第7节车厢为动力车厢,每节动力车厢的额定功率均为2×104kW.动车组每节车厢的质量均为5×104kg,在行驶过程中阻力恒为其重力的0.1倍.若动车组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启动,加速度的大小a=4m/s2,动力车厢的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功率后,保持功率不变继续行驶了1000m时达到最大速度,此后以最大速度保持匀速行驶,已知运行过程中,每节动力车厢总保持相同的功率输出,g=10m/s2,求:
(1)动车组在匀加速启动过程中,第7节车厢对第8节车厢的牵引力大小;
(2)动车组匀加速阶段结束时的速度大小;
(3)动车组从静止到获得最大行驶速度所用的总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