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牛顿把天体运动与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创立了经典力学。随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实验发现了许多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事实,关于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车提速后,有关速度问题不能用经典力学来处理
B. 由于经典力学有局限性,所以一般力学问题都用相对论来解决
C. 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D.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像地球和太阳那样大的宏观物体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物体与轻弹簧的左端相连,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右端受到水平恒力F作用,使物体沿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弹簧没有超出弹性限度,则( )
A. 弹簧的伸长量为F/k B. 弹簧的伸长量为μmg/k
C. 物体地面的压力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 D. 弹簧对物体的弹力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农民在精选谷种时,常用一种叫“风车”的农具进行分选.在同一风力作用下,谷种和瘪谷(空壳)都从洞口水平飞出,结果谷种和瘪谷落地点不同,自然分开,如图所示.若不计空气阻力,对这一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谷种飞出洞口时的速度比瘪谷飞出洞口时的速度大些
B.谷种和瘪谷飞出洞口后都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C.谷种和瘪谷从飞出洞口到落地的时间不相同
D.M处是谷种,N处是瘪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物体 A、B 都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m A、m B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μA、μB ,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 F 分别拉物体 A、B,所得加速度 a 与拉力 F 的关 系图线如图中 A、B 所示,则由图线可知:
A. μA = μB,m B > m A
B. μA > μB,m B > m A
C. 可能 m B = m A
D. μA < μB,m B > m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块足够长的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木板上自左向右放有序号是1、2、3、……、n的木块,所有木块的质量均为m,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同.开始时,木板静止不动,第1、2、3、……、n号木块的初速度分别为v0、2v0、3v0、……、nv0,v0方向向右,木板的质量与所有木块的总质量相等,最终所有木块与木板以共同速度匀速运动,则 ( )
A. 所有木块与木板一起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B. 所有木块与木板一起匀速运动的速度为
C. 若n=9,则第8号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
D. 若n=9,则第8号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是在 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 乙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图甲中 AO 方向的是 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弹簧秤的拉力一定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拉橡皮筋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C.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应保持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
D.两次拉橡皮筋结点 O 的位置可以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把一带正电的物体置于M 处,用绝缘丝线系上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 1、P2、P3的位置,可观察到小球在不同位置时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不同。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有关
B. 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两电荷的性质有关
C. 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两电荷所带的电荷量有关
D. 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丝线的长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距离地面343km的圆轨道上的“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已知地球半径为R=6400km,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天宫二号”绕地球飞行的周期为90分钟,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天宫二号”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1.2km/s
B. “天宫二号”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C. 由题中数据可以求得地球的平均密度
D. “神舟十一号”加速与“天宫二号”对接前应处于同一圆周轨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B,用长度之比为的细线拴在同一点,并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它们的
A. 角速度之比为
B. 线速度之比为
C. 向心力之比为
D. 悬线的拉力之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