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由交流电产生的原理求出线圈中产生的最大电动势及其有效值,然后由又变压器的关系公式求出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与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最后结合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功能转化关系,即可求出导体棒匀速上升时的速度;
(2)导体棒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电动机做的功转化为棒的动能、棒的势能以及线框与棒中产生的内能,由此即可求出棒的速度;
(3)对导体框进行受力分析,求出导体框受到的安培力,由F=BIL求出线框中的电流,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出棒中的电动势,由E=BLv求出棒的速度,由P=Fv求出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最后结合变压器的匝数比以及交流电的产生,求出矩形线圈转动的角速度ω.
解答 解:(1)线圈在转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电动势:${E}_{m1}=NB{L}_{1}{L}_{2}ω=100×0.01×\sqrt{2}×1×10=10\sqrt{2}$V
线圈中的电动势的有效值:${E}_{1}=\frac{{E}_{m1}}{\sqrt{2}}=10$V
线圈输出的功率:P1=E1I1=10×1=10W
电动机上的电压:${U}_{1}=\frac{{E}_{1}}{k}=\frac{10}{2}=5$V
电动机上的电流:${I}_{1}′=\frac{{P}_{1}}{{U}_{1}}=\frac{10}{5}=2$A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_{出}={P}_{1}-I{′}_{1}^{2}R=10-{2}^{2}×1=6$W
当导体棒向上的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电动势:E2=B0Lv1
感应电流:${I}_{2}=\frac{{E}_{2}}{{R}_{0}+{r}_{0}}$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F}_{1}={B}_{0}{I}_{2}L=\frac{{B}_{0}^{2}{L}^{2}{v}_{1}}{{R}_{0}+{r}_{0}}$
导体棒做匀速运动,绳子的拉力等于重力与安培力的和,即:F=F1+mg
绳子拉力的功率等于电动机的输出的功率,即:P出=Fv1
联立得:v1=1m/s
(2)若0~1s时间内导体棒产生的焦耳热Q=0.75J,由于导体棒与线框中的电流是相等的,由:Q=I2Rt可得:
$Q′=\frac{{r}_{0}}{{R}_{0}}Q=\frac{1}{4}×0.75=0.1875$J
导体棒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电动机做的功转化为棒的动能、棒的势能以及线框与棒中产生的内能.即:
${P}_{出}t=mgh+\frac{1}{2}m{v}_{2}^{2}+Q+Q′$
代入数据得:v2=0.5m/s
(3)竖直光滑U型金属框架与水平地面间作用力刚好为零时,框架的下边受到的安培力:
B0I3L=Mg
电路中产生的电动势:E3=B0Lv3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I}_{3}=\frac{{E}_{3}}{{R}_{0}+{r}_{0}}$
所以:${v}_{3}=\frac{Mg({R}_{0}+{r}_{0})}{{B}_{0}^{2}{L}^{2}}=\frac{1×10×(4+1)}{{1}^{2}×(\sqrt{5})^{2}}=10$m/s
EF达到稳定时,受到的拉力等于受到的安培力与重力的和,即:F′=mg+B0I3L
代入数据得:F′=15N
所以拉力的功率,即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出′=F′v3=15×10=150W
此时矩形线圈中的电流I0=2A,则流过电动机的电流:I4=kI0=2×2=4A
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_{2}′={I}_{4}^{2}R+{P}_{出}′={4}^{2}×1+150=166$W
由于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等于矩形线圈的输出功率,所以矩形线圈的输出功率为:P2=166W,
又:P2=E0•I0
则:${E}_{0}=\frac{{P}_{2}}{{I}_{0}}=\frac{166}{2}=84$V
该电动势是有效电动势,则最大电动势:${E}_{2m}=\sqrt{2}{E}_{2}$
又:E2m=NBL1L2ω′
所以:$ω′=\frac{{E}_{2m}}{NB{L}_{1}{L}_{2}}=\frac{84\sqrt{2}}{100×0.01×1×\sqrt{2}}=84$rad/s
答:(1)导体棒匀速上升时的速度1m/s;
(2)若0~1s时间内导体棒产生的焦耳热Q=0.75J,并已知1s时间内上升高度为h=1m,1s时刻导体棒的速度是0.5m/s.
(3)当矩形线圈转动的角速度ω取 84rad/s时,竖直光滑U型金属框架与水平地面间作用力刚好为零.
点评 该题将恒定电流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的综合应用、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结合在一起,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物理过程多,物理量多、公式多、属于难度变态的题目,做这一类的题目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2πR}{v}$ | B. | $\frac{πR}{3v}$ | C. | $\frac{5πR}{3v}$ | D. | $\frac{πR}{v}$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测量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电压表V读数U/V | 5.26 | 5.16 | 5.04 | 4.94 | 4.83 | 4.71 | 4.59 | 4.46 |
改装表A读数I/mA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16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