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如图甲所示是一种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在这个系统中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工作时小盒子B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B盒接收,从B盒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经时间△t0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速度为${v_声}=\frac{{2{x_1}}}{t_1}$
B.超声波的速度为${v_声}=\frac{{2{x_2}}}{t_2}$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overline{v}$=$\frac{2({x}_{2}-{x}_{1})}{{t}_{2}-{t}_{1}+2△{t}_{0}}$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overline{v}$=$\frac{2({x}_{2}-{x}_{1})}{{t}_{2}-{t}_{1}+△{t}_{0}}$

分析 超声波在空中匀速传播,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求出速度.根据图象,分析得到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再得出对应的实验,即可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
A、由乙图可知,超声波在$\frac{{t}_{1}}{2}$时间内通过位移为x1,则超声波的速度为v=$\frac{{x}_{1}}{\frac{{t}_{1}}{2}}$=$\frac{2{x}_{1}}{{t}_{1}}$,故A正确,B错误;
C、由题:物体通过的位移为x2-x1时,所用时间为$\frac{{t}_{2}-△{t}_{0}}{2}$-$\frac{{t}_{1}}{2}$+△t0=$\frac{1}{2}$(t2-t1+△t0),所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overline{v}$=$\frac{{x}_{2}-{x}_{1}}{\frac{1}{2}({t}_{2}-{t}_{1}+△{t}_{0})}$=$\frac{2({x}_{2}-{x}_{1})}{{t}_{2}-{t}_{1}+△{t}_{0}}$.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是物理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要能读懂图象反映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得到运动的时间,从而理解现代科技装置的工作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用电场线能很直观、很方便地比较电场中各点的强弱.如图甲是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电场的电场线,图乙是场中的一些点:O是电荷连线的中点,E、F是连线中垂线上相对O对称的两点,B、C和A、D也相对O对称.则(  )
A.B、C两点场强大小和方向都相同B.A、D两点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E、O、F三点比较,O的电势最高D.E、O、F三点比较,O点场强最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3t+t2,x与t的单位分别为m和s,则该质点(  )
A.加速度大小是1m/s2B.第1s内的位移是3m
C.第2s内的位移是10mD.第2s末的速度是7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3m/s2,对于任意1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1 s末的速度比该1 s初的速度总是大3 m/s
B.某1 s末的速度比该1 s初的速度总是大3倍
C.某1 s初的速度与前1 s末的速度相等
D.某1 s末的速度比前1 s初的速度总是大6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有a、b、c、d四颗地球卫星,a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b处于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则有(  )
A.a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B.c在4 h内转过的圆心角是$\frac{π}{6}$
C.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D.d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0 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风洞实验室可产生水平方向大小可调节的风力.实验室中有两个质量不等的球A、B,用一轻质绳连接.把A球套在水平细杆上如图所示,对B球施加水平风力作用,使A球与B球一起向右匀加速运动.若把A、B两球位置互换,重复实验,让两球仍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已知两次实验过程中球的加速度相同,A、B两球与细杆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两次运动过程中,下列物理量一定不变的是(  )
A.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B.轻绳拉力的大小
C.细杆对球的支持力D.风给小球的水平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一个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
A.位移是5mB.位移大小为3mC.路程是4mD.以上均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为了测定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滑的圆弧形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第一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右端,末端与桌子右端M对齐,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的P点;第二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左侧,测出末端N与桌子右端M的距离为L,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的Q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
(1)实验还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用代号表示).
A.滑槽的高度 h
B.桌子的高度 H
C.O点到P点的距离d1
D.O点到Q点的距离d2
E.滑块的质量 m
(2)写出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是 μ=$\frac{{d}_{1}^{2}{-d}_{2}^{2}}{4HL}$. 
(3)如果第二次实验时,滑块没有滑出桌面,测得滑行距离为 X.则动摩擦因数可表示为μ=$\frac{{d}_{1}^{2}}{3H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1所示的装置,另外他们还找到打点计时器及所用的学生电源一台、天平、刻度尺、导线、纸带、钩码若干.

(1)小组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用天平称量滑块的质量M=300g,将滑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连接上纸带,用细线通过滑轮挂上两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为100g),调整滑轮高度使拉滑块的细线与桌面平行,让钩码拉动滑块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其运动情况.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2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若电源频率为50赫兹,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0.64m/s2,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6.(g=10m/s2  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
①绳的质量要轻
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
③实验时尽量保持拉动滑块的细线与桌面平行
④尽量保证钩码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
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①③④.(在答题卡上对应区域填入选项前的编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