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A与B碰撞前的运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求出A与B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2)对于A与B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碰后瞬间A与B共同的速度.
(3)根据动能定理求出到达C点的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轨道对A与B的作用力大小.
解答 解:(1)A与B碰撞前的运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frac{1}{2}$mvA2-$\frac{1}{2}$mv02=-μmgs
代入数据解得:vA=8m/s
即A与B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8m/s.
(2)AB碰撞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A=2mv
代入数据解得:v=4m/s
即碰后瞬间,A与B共同的速度大小为4m/s.
(3)设整体经过c点的速度为vc,由b运动到c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
-2mg•2R=$\frac{1}{2}$•2mvc2-$\frac{1}{2}$•2mv2.
代入数据解得:vc=2$\sqrt{3}$m/s
在c点,对整体,根据受力分析有:
2mg+N=2m$\frac{{v}_{c}^{2}}{R}$
代入数据解得:N=22N
答:(1)A与B碰撞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A是8m/s.
(2)碰后瞬间,A与B共同的速度大小为4m/s.
(3)在半圆形轨道的最高点c,轨道对A、B的作用力N的大小是22N.
点评 本题的关键是理清物体的运动过程,选择合适的规律进行求解.要知道碰撞的基本规律是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做圆周运动时,要明确由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未测定出引力常量G | |
B. |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提出了日心学说 | |
C. |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 |
D. |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不足或者突然消失,物体会做离心运动 | |
B. |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处于平衡态 | |
C. | 已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一定可以确定其线速度 | |
D. | 已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一定可以确定其角速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牛顿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 |
B. | 胡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
C. | 卡文迪许比较准确的测出了引力常量G | |
D. | 伽利略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合外力做的功相同 | B. | F1做的功与F2做的功相同 | ||
C. | F1做的功比F2做的功多 | D. | 物体机械能变化量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带电尘粒极性为正电 | B. | 带电尘粒将向上运动 | ||
C. | 通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B到A | D. | 通过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A到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B、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1 N | |
B. | B、A之间沿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大于C、A之间的 | |
C. | 外力F的大小等于22 N | |
D. | 外力F的大小等于12 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当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时波长一定会变长 | |
B. | 在机械横波传播方向上的某个质点的振动速度就是波的传播速度 | |
C. | a、b两束光照射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在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中,a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小于b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则可以判断水对a光的折射率比b光大 | |
D. | 电磁波是横波,可以观察到其偏振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