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现象提示了光的粒子性
B.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C.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D.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的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作用于O点的三个力平衡,设其中一个力大小为,沿一y方向,大小未知的力与x方向夹角为θ,如图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力可能在第二象限的任意位置B.力只能在第二象限
C.力与夹角越小,则和越小D.的最小值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设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3 s、2 s、1 s,最后1s后物体停止运动,则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
A.33∶23∶1 32∶22∶1
B.5∶3∶1 3∶2∶1
C.1∶23∶33 1∶22∶32
D.1∶2∶3 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板与静电计的指针的电势相等
B. 甲图中将B板上移,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增大
C. 乙图中将B板左移,静电计的指针偏角不变
D. 丙图中将电介质插入两板之间,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电场线平行于轴的电场,其电势随坐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若将一带负电粒子(重力不计)从坐标原点由静止释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粒子将沿轴方向运动且离点最远距离为
B. 粒子经过点与点时动能相等
C. 粒子在点与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 粒子经过点时电场力的功率大小是经过点时功率大小的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n为量子数.若氢原子由n=3跃迁到n=2的过程释放出的光子恰好能使某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则一群处于n=4的氢原子在向基态跃迁时,产生的光子中有 种频率的光子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其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m= e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右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置在水平固定的桌面上,靠近长木板左端安放电磁打点计时器,小车靠近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穿过电磁打点计时器限位孔与小车相连,小车右侧连一根轻质细绳并绕过定滑轮连一钩码。开始实验前,应将长木板左端适当垫高。设小车质量为M,钩码质量为m。
(1)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
A.电磁打点计时器应连接220 V交流电源
B.将长木板左端适当垫高的目的是平衡小车及纸带系统所受阻力
C.平衡阻力时应开启电磁打点计时器并使小车带动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实验时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
(2)某同学多次改变钩码质量,作出小车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像,如图2。该图像不过坐标原点,而且图像右上端明显偏离图中虚直线方向,可能原因是(_____)
A.长木板左端垫高不够,平衡阻力不足 B.长木板左端垫得过高,平衡阻力过度
C.钩码质量m比小车质量M没有足够大 D.钩码质量m比小车质量M没有足够小
(3)某次实验得到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0-6是选取的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已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_____m/s;
在纸带上打点0-6过程中平均加速度a=____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半径为R的半球形碗如图放置,一质量为m的物块从与球心等高的碗口以速度v0开始下滑,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恒为f,物块下滑到碗的最低点时的速度为v,且v>v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在最低点的加速度一定大于在碗口的加速度
B.物块在最低点时摩擦力的功率大于在碗口时摩擦力的功率
C.物块从碗口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为
D.物块从碗口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分别沿三条不同的光滑轨道下滑到A、B、C三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重力做的功相等
B.滑到地面前瞬间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相等
C.滑到地面前瞬间物体的速度相同
D.滑到地面前瞬间物体的动能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