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电磁阻尼制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新型制动方式,它的基本原理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固定一块铝板,当一竖直方向的条形磁铁在铝板上方几毫米高度上水平经过时,铝板内感应出的电流会对磁铁的运动产生阻碍作用.
电磁阻尼制动是磁悬浮列车在高速运行时进行制动的一种方式,某研究所制成如图乙所示的车和轨道模型来定量模拟磁悬浮列车的制动过程.车厢下端安装有电磁铁系统,能在长为L1=0.6m,宽L2=0.2m的矩形区域内产生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可随车速的减小而自动增大(由车内速度传感器控制),但最大不超过B1=2T,将铝板简化为长大于L1,宽也为L2的单匝矩形线圈,间隔铺设在轨道正中央,其间隔也为L2,每个线圈的电阻为R1=0.1Ω,导线粗细忽略不计.在某次实验中,模型车速度为v0=20m/s时,启动电磁铁系统开始制动,车立即以加速度a1=2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磁感应强度增加到B1时就保持不变,直到模型车停止运动.已知模型车的总质量为m1=36kg,空气阻力不计.不考虑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线圈激发的磁场对电磁铁产生磁场的影响.
(1)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达到最大时,模型车的速度v1为多大?
(2)模型车的制动距离为多大?
(3)某同学受到上述装置的启发,设计了进一步提高制动效果的方案如下,将电磁铁换成多个并在一起的永磁铁组,两个相邻的磁铁磁极的极性相反,且将线圈改为连续铺放,相邻线圈接触紧密但彼此绝缘,如图丙所示,若永磁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恒定为B2,模型车质量m1及开始减速的初速度v0均不变,试通过必要的公式分析这种设计在提高制动能力上的合理性.

分析 (1)当磁场在固定的线圈上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出现的感应磁场阻碍磁场的运动.当磁场达到最强时,且处于恒定,则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出安培力,从而求出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后确定线圈运动的速度;
(2)在制动过程中,线圈的加速度不是恒定,则可用动能定理求出制动距离;
(3)完全进入永磁铁的每个线圈,当模型车的速度为v时,每个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2=2B2L2v,由欧姆定律求出感应电流,得到安培力,即可分析.

解答 解:(1)假设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达到最大时,模型车的速度为v1,则
  E1=B1L1v1
  ${I_1}=\frac{E_1}{R_1}$ ②
  Fl=B1I1Ll       ③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l=m1a1        ④
由①②③④式并代人数据得 v1=5m/s       ⑤
(2)由运动学公式有 ${x_1}=\frac{v_0^2-v_1^2}{{2{a_1}}}$ ⑥
由第(1)问的方法同理得到磁感应强度达到最大以后任意速度v时,安培力的大小为 $F=\frac{B_1^2L_1^2v}{R_1}$ ⑦
对速度v1后模型车的减速过程用动量定理得
  $\overline F•t={m_1}{v_1}$ ⑧
  $\overline v•t={x_2}$ ⑨
  x=x1+x2
由⑥⑦⑧⑨⑩并代人数据得
x=106.25m
(3)完全进入永磁铁的每个线圈,当模型车的速度为v时,每个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E2=2B2L1v
每个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为 ${I_2}=\frac{E_2}{R_2}$
每个磁铁受到的阻力为 F2=2B2I2L2
n个磁铁受到的阻力为 F=2nB2I2L1
由上述公式可知该同学的设计对于提高制动能力上是合理的.
答:(1)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达到最大时,模型车的速度v1为5m/s.
(2)模型车的制动距离为106.25m.
(3)该同学的设计对于提高制动能力上是合理的

点评 本题物理情境很新,但仍是常规物理模型,类似于磁场不动线圈在动的题型.在模型车的减速过程中,加速度不恒定,则用动能定理来解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电路来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缓缓向右移动,并逐一记录第1、2、3、4、5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电表均视为理想电表),且将数据“点”在图b所示的坐标系描出.

(1)请画出干电池的U-I图线.
(2)由图线可知该干电池的电动势E=1.5V、内电阻r=0.67Ω.
(3)给同学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标明“10Ω,2.5A”,实验中当记录第1组数据时滑片大约移动了总长度的C
A.$\frac{1}{4}$长度       B.$\frac{1}{3}$长度       
C.$\frac{1}{2}$长度       D.$\frac{2}{3}$长度
(4)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直至电源输出功率达到最大,请在图b上画出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对应的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对静电场中有关物理量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强度的方向处处与等势面垂直
B.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也为零
C.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方向总是指向该点电势降低的方向
D.电场置于电势越高的点,所具有的电势能也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v=$\frac{△x}{△t}$,当△t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然后将各小段位移相加,运用了微元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一束白光从顶角为θ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θ1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在屏P上可得到彩色光带,如图所示,在入射角θ1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全部消失,则:(  )
A.红光最先消失,紫光最后消失B.紫光最先消失,红光最后消失
C.紫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D.红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在落回抛出点时该物体的速率是30m/s,那么物体(g取10m/s2)(  )
A.由抛出到落回抛出点的时间是6s
B.只有在2s末时经过40m高处
C.经过25m高处时的瞬时速率只能是20 m/s
D.第3s内的平均速度与第3.5s时的瞬时速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如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己有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交流电源(填“交流”或“直流”)

(2)实验中,小车会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来平衡掉摩擦阻力,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D.
A.放开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
B.放开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C.前不挂橡皮筋,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
D.前不挂橡皮筋,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4)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C部分进行测量(根据图2所示的纸带回答).
A、BD       B、AF        C、GI       D、A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下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AB、CD固定在水平面,在导轨的AC端连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金属棒ab,垂直导轨放置,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不计.金属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用恒力F沿水平向右拉导体棒运动,求
(1)AC中电流的方向是由A到C还是由C到A?
(2)金属棒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1)如图1所示,ABC为一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BC段水平,AB段与BC段平滑连接.质量为m1的小球从高为h处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静止在轨道BC段上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碰撞,碰撞前后两球的运动方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在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碰撞后小球m2的速度大小v2
(2)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规律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探究这一规律,我们采用多球依次碰撞、碰撞前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且无机械能损失的简化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在固定光滑水平直轨道上,质量分别为m1、m2、m3…mn-1、mn、…的若干个球沿直线静止相间排列,给第1个球初能Ek1,从而引起各球的依次碰撞.定义其中第n个球经过一次碰撞后获得的动能Ekn与Ek1之比为第1个球对第n个球的动能传递系数k1n
①求k1n;   
②若m1=4m0,m3=m0,m0为确定的已知量.求m2为何值时,k13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