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将30Ω的电阻接在一电源两端,通过的电流为0.3A.若把30Ω的电阻拿走,将10Ω与60Ω的电阻分别接在这个电源两端(电源内阻不计),那么通过的电流分别为(  )
A.0.9A,0.15AB.0.15A,0.9AC.0.1A,0.6AD.0.6A,0.1A

分析 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U=IR计算出电源电压的大小,再根据I=$\frac{U}{R}$分别计算出电流的大小.

解答 解:电源电压的大小为:U=IR=0.3×30=9V,
将10Ω的电阻结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是:I1=$\frac{U}{{R}_{1}}$=$\frac{9}{10}$=0.9A;
将60Ω的电阻结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是:I2=$\frac{U}{{R}_{2}}$=$\frac{9}{60}$=0.15A.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姆定律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知道电源电压不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把质量为2.0g的带负电的小球A,用绝缘细绳悬挂起,若将带电量为Q=4.0×10-6C的带电小球B靠近A,如图所示.当两个带电小球在同一高度相距30cm时,绳与竖直方向恰成45o角.求:
(1)B球受的库仑力;
(2)A球的带电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在“探究共点力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经历了以下实验步骤:
A.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B.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同样长度;
C.记下两个测力计F1和F2的读数,并且记录它们的方向;
D.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P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并记下此位置,如图所示;
E.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作出这个力的图示,比较这个实测合力F′和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近;
F.用刻度尺测量出P、O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G.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重复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
(1)上述实验步骤有明显的错误,这个步骤是B(填选项前的字母);正确的操作应为只有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到O点.
(2)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个步骤是F(填选项前的字母);
(3)将以上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应为DCABEG(填选项前的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2.有关等势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线由电势低的等势面指向电势高的等势面
B.两等势面间距离越大,电场强度越大
C.等势面与电场线一定垂直
D.相邻等势面间电势的差值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在利用自由落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图1),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若按实验要求正确地选出纸带进行测量,图中各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来,测量得A、B、C三个计数点到第一个点O的距离如图2所示,单位均是cm,那么(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①纸带的左端与重物相连(填左或右);
②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1.50m/s
③从起点D到打下计数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量是△Ep=1.18J,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是△Ek=1.13J;
④通过计算,数值上△Ep>△Ek(填“>”“=”或“<”)
⑤实验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多次实验后选择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图2).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纸带上A、B、C、D、E为五个相邻的打印点.则由纸带记录的数据可得知,重物下落至B点时的速度为0.19m/s;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9.6m/s2.(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物体的质量为m,打点周期为T.当打点计时器打点4时,物体的动能增加的表达式为△Ek=$\frac{m({D}_{5}-{D}_{3})^{2}}{8{T}^{2}}$物体重力势能减小的表达式为△EP=mgD4,实验中是通过比较$\frac{m({D}_{5}-{D}_{3})^{2}}{8{T}^{2}}$与mgD4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如图甲所示,弯曲部分AB和CD是两个半径都为0.3m的$\frac{1}{4}$圆弧轨道,中间的BC段是竖直的薄壁细圆管(细圆管内径略大于小球的直径)轨道,分别与上下圆弧轨道相切连接,BC段的长度L为0.2m.下圆弧轨道与水平轨道相切,其中D、A分别是上下圆弧轨道的最高点与最低点,整个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0.3kg的小球以一定的速度沿水平轨道向右运动并从A点进入圆弧,不计小球运动中的一切阻力,求:
(1)如果小球从D点以5m/s的速度水平飞出,求落地点与D点的水平距离;
(2)如果小球从D点以5m/s的速度水平飞出,求小球过圆弧A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如果在D点右侧平滑连接一半径R=0.4m的半圆形光滑轨道DEF,如图乙所示,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运动,求小球在水平轨道上向右运动的速度大小范围(计算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以速度为v0=10m/s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第2s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作匀减速直线运动,第3s内的平均速度是9m/s,试求:
(1)汽车作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的大小和方向;
(2)汽车在10s内的位移x.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