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理想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 | |
B. | 100℃、1g的氢气与100℃、1g的氧气相比,平均动能一定相等,内能一定不相等 | |
C. | 某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体积为$\frac{{V}_{m}}{{N}_{A}}$ | |
D. | 甲、乙两个分子在只受分子力的作用下由无穷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引力与分子斥力都增大,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 |
E. |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
分析 物体内能改变与做功和热传递有关.
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
开始时分子之间距离大于r0,分子力为引力,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当分子之间距离小于r0时,分子力为斥力,再相互靠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因此根据分子力做功情况可以分析分子势能的变化.
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A、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U=W+Q得物体的内能与做功和热传递有关,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吸热时内能可以不变.故A错误.
B、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100℃、1g的氢气与100℃、1g的氧气相比,平均动能一定相等;但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相比,氢气分子的质量小,所以相同质量的氢气的分子数比氧气的分子多,内能一定比氧气大,故B正确;
C、某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可以求出该理想气体的每一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为$\frac{{V}_{m}}{{N}_{A}}$;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的大小,所以气体的体积小于$\frac{{V}_{m}}{{N}_{A}}$.故C错误
D、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引力与分子斥力都增大;甲、乙两个分子在只受分子力的作用下由无穷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开始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距离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的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距离再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D正确;
E、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E正确.
故选:BDE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关键是分子势能:可以通过分子力做功情况判断分子势能变化也可以根据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情况直接判断分子势能的变化.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法拉第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 |
B. |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具有内部结构 | |
C. |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 |
D. | 根据天然放射现象,汤姆生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铀核发生 α 衰变时,释放出 α 粒子和一定的能量,目前核电站利用的就是这一自发释放的能量 | |
B. | 如果利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红光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 |
C. | 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 |
D. | 机械波和电磁波都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初状态弹簧的压缩量为2cm | |
B. | 末状态弹簧的伸长量为2cm | |
C. | 物体B、C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
D. | 物体C克服绳的拉力所做的功为0.8J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的规律,提出了能量子的观点 | |
B. | 贝克勒尔通过研究铀矿石,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 |
C. | 玻尔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D. | 汤姆逊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精确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块的初速度为2m/s | B. |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 ||
C. | 物块运动的时间可能等于0.4s | D. | 物块运动的时间不可能等于0.4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所需要的向心力较大 | B. | a、b所需的向心力一样大 | ||
C. | b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较大 | D. | a、b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一样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