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固定在上、下两层水平面上的平行金属导轨MN、M′N′和OP、O′P′间距都是l,二者之间固定两组竖直半圆形轨道PQM和P′Q′M′,两轨道间距也均为l,且PQM和P′Q′M′的竖直高度均为4R,两个半圆形轨道的半径均为R.轨道的QQ′端、MM′端的对接狭缝宽度可忽略不计,图中的虚线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支架,能使导轨系统位置固定.将一质量为m的金属杆沿垂直导轨方向放在下层金属导轨的最左端OO′位置,金属杆在与水平成θ角斜向上的恒力作用下沿导轨运动,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当金属杆通过4R距离运动到导轨末端PP′位置时其速度大小vP=4
gR
.金属杆和导轨的电阻、金属杆在半圆轨道和上层水平导轨上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以及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精英家教网
(1)已知金属杆与下层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金属杆所受恒力F的大小;
(2)金属杆运动到PP′位置时撤去恒力F,金属杆将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一组半圆轨道PQ和P′Q′,又在对接狭缝Q和Q′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二组半圆形轨道QM和Q′M′的内侧,求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MM′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
(3)若上层水平导轨足够长,其右端连接的定值电阻阻值为r,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由第二组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MM′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上层导轨后,能沿上层导轨滑行.求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能滑行的最大距离.
分析:(1)直线加速过程,受到拉力、重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对直线加速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2)导体棒沿着圆弧型光滑轨道上滑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根据守恒定律列式求解出最高点速度,然后根据向心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出导体棒所受压力,最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解棒对轨道的压力;
(3)对减速过程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动量定理列式后联立求解.
解答:解:(1)导体棒加速过程中,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只有拉力和摩擦力做功,拉力做功为W1=F?4R?cosθ,摩擦力为Ff=μFN=μ(mg-Fsinθ),
故摩擦力做功为W2=-μ(mg-Fsinθ)?4R
根据动能定理W=△Ek,有F?4R?cosθ-μ(mg-Fsinθ)?4R=
1
2
mvP2

解得F=
(2+μ)mg
cosθ+μsinθ

(2)设金属杆从PP′位置运动到轨道最高点位置MM′时的速度为v1,此过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
2
mvP2=4mgR+
1
2
mv12

解得v1=
8gR

设金属杆MM′位置所受轨道压力为F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mg=m
v12
R

解得FM=7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金属杆对轨道压力的大小F′M=7mg
故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MM'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为7mg.
(3)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滑行时由于安培力作用而最终静止.设运动时间为△t
根据动量定理BIL?△t=mv1
即Blq=mv1
q=
mv1
Bl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
I
=
.
E
r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
E
=
△Φ
△t
=
Blx
△t

q=
.
I
?△t=
Blx
r

由此可得x=
mr
8gR
B2l2

答:(1)金属杆所受恒力F的大小为
(2+μ)mg
cosθ+μsinθ

(2)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MM'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为7mg.
(3)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
mr
8gR
B2l2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导体棒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然后多次运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所示,固定在上、下两层水平面上的平行金属导轨MN、M′N′和OP、O′P′间距都是l,二者之间固定有两组竖直半圆形轨道PQM和P′Q′M′,它们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两轨道间距也均为l,且PQM和P′Q′M′的竖直高度均为4R,两组半圆形轨道的半径均为R.轨道的QQ′端、MM′端的对接狭缝宽度可忽略不计,图中的虚线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支架.下层金属导轨接有电源,当将一金属杆沿垂直导轨方向搭接在两导轨上时,将有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导轨和金属杆流回电源负极.此时金属杆将受到导轨中电流所形成磁场的安培力作用而运动.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当金属杆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4R到达水平导轨末端PP′位置时其速度大小vP=4
gR
.已知金属杆质量为m,两轨道间的磁场可视为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I(k为已知常量),金属杆在下层导轨的运动可视为匀加速运动,运动中金属杆所受的摩擦阻力、金属杆和导轨的电阻均可忽略不计.

(1)求金属杆在下层导轨运动过程中通过它的电流大小;
(2)金属杆由PP′位置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一组半圆轨道PQ和P′Q′,又在狭缝Q和Q′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二组半圆形轨道QM和Q′M′的内侧.求金属杆由PP′处到MM′处过程中动量的增量;
(3)金属杆由第二个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MM′处,以一定的速度在M和M′处沿对接狭缝无碰撞地水平进入上层金属导轨后,能沿着上层金属导轨滑行.设上层水平导轨足够长,其右端连接的定值电阻阻值为r,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不计此时导轨中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影响).求金属杆在上层水平金属导轨上能滑行过程中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所示,固定在上、下两层水平面上的平行金属导轨间距都是,二者之间固定有两组竖直半圆形轨道,两轨道间距也均为,且的竖直高度均为4R,两组半圆形轨道的半径均为R。轨道的端、端的对接狭缝宽度可忽略不计,图中的虚线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支架,能使导轨系统位置固定。将一质量为的金属杆沿垂直导轨方向放在下层导轨的最左端位置,金属杆在与水平成角斜向上的恒力作用下沿导轨运动,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当金属杆通过4R的距离运动到导轨末端位置时其速度大小。金属杆和导轨的电阻、金属杆在半圆轨道和上层水平导轨上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以及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1)已知金属杆与下层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金属杆所受恒力F的大小;

(2)金属杆运动到位置时撤去恒力F,金属杆将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一组半圆轨道,又在对接狭缝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二组半圆形轨道的内

侧,求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

(3)若上层水平导轨足够长,其右端连接的定值电阻阻值为,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由第二组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上层导轨后,能沿上层导轨滑行。求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分)如图所示,固定在上、下两层水平面上的平行金属导轨间距都是,二者之间固定有两组竖直半圆形轨道,两轨道间距也均为,且的竖直高度均为4R,两组半圆形轨道的半径均为R。轨道的端、端的对接狭缝宽度可忽略不计,图中的虚线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支架,能使导轨系统位置固定。将一质量为的金属杆沿垂直导轨方向放在下层导轨的最左端位置,金属杆在与水平成角斜向上的恒力作用下沿导轨运动,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当金属杆通过4R的距离运动到导轨末端位置时其速度大小。金属杆和导轨的电阻、金属杆在半圆轨道和上层水平导轨上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以及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1)已知金属杆与下层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金属杆所受恒力F的大小;

(2)金属杆运动到位置时撤去恒力F,金属杆将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一组半圆轨道,又在对接狭缝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二组半圆形轨道的内

侧,求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

(3)若上层水平导轨足够长,其右端连接的定值电阻阻值为,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由第二组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上层导轨后,能沿上层导轨滑行。求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0年甘肃省高三5月月考(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计算题

(20分)如图所示,固定在上、下两层水平面上的平行金属导轨间距都是,二者之间固定有两组竖直半圆形轨道,两轨道间距也均为,且的竖直高度均为4R,两组半圆形轨道的半径均为R。轨道的端、端的对接狭缝宽度可忽略不计,图中的虚线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固定支架,能使导轨系统位置固定。将一质量为的金属杆沿垂直导轨方向放在下层导轨的最左端位置,金属杆在与水平成角斜向上的恒力作用下沿导轨运动,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当金属杆通过4R的距离运动到导轨末端位置时其速度大小。金属杆和导轨的电阻、金属杆在半圆轨道和上层水平导轨上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以及整个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1)已知金属杆与下层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金属杆所受恒力F的大小;

(2)金属杆运动到位置时撤去恒力F,金属杆将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一组半圆轨道,又在对接狭缝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第二组半圆形轨道的内

侧,求金属杆运动到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时,它对轨道作用力的大小;

(3)若上层水平导轨足够长,其右端连接的定值电阻阻值为,导轨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由第二组半圆轨道的最高位置处,无碰撞地水平进入上层导轨后,能沿上层导轨滑行。求金属杆在上层导轨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