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王充《论衡》曰:“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何以验之?”反映出运动的性对性原理 | |
B. | 东汉科学家张衡提出了“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的行星运动规律的思想,定性地描述行星运动的快慢和行星到运转中心的距离的关系.这一发现比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早1500年 | |
C. | 《墨经》中说:“力,形之所以奋也.”这里“形”指物体,“奋”值运动快慢,这句话反映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想法比伽利略早1800之久 | |
D. |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阐述了“顿牟辍芥”的现象(即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个现象即物理学上的摩擦起电,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 |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结合对王冲、张衡对物理现象的论述,与近代物理学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王充《论衡》曰:“盖望远物者,动若不动,行若不行,何以验之?”说明是由于观察者离运动物体远近不同,因而感到它的快慢也就不同了的道理.反映出运动的性对性原理.故A正确;
B、东汉科学家张衡提出了“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的行星运动规律的思想,定性地描述行星运动的快慢和行星到运转中心的距离的关系.这一发现比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早1500年.故B正确;
C、“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是物质与空间之间形状之所以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句话反映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错误;
D、根据物理学的记载可知,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阐述了“顿牟辍芥”的现象(即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这个现象即物理学上的摩擦起电,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C
点评 本题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代表作,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011 m/s2 | B. | 1012 m/s2 | C. | 1013 m/s2 | D. | 1014 m/s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静止导线上的稳恒电流可在近旁静止的线圈中感应出电流 | |
B. | 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 |
C. | 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严格分析后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 |
D. | 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是与静电场性质不同的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 |
B. |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安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 |
C. |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 |
D. | 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体从A下落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减小 | |
B. | 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增大 | |
C. | 物体从A下落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都是先变大后变小 | |
D. | 在整个过程中,物体、地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是60W | |
B. | 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是120W | |
C. | 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30W | |
D. | 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60W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