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如图(a)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字型金属轨道面对面正对着固定在竖直平面内,间距为d,它们的上端公共轨道部分保持竖直,下端均通过一小段弯曲轨道与一段直轨道相连,底端置于绝缘水平桌面上.MM′、PP′(图中虚线)之下的直轨道MN、M′N′、PQ、P′Q′长度均为L且不光滑(轨道其余部分光滑),并与水平方向均构成37°斜面,在左边轨道MM′以下的区域有垂直于斜面向下、磁感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在右边轨道PP′以下的区域有平行于斜面但大小未知的匀强磁场Bx,其它区域无磁场.QQ′间连接有阻值为2R的定值电阻与电压传感器(e、f为传感器的两条接线).另有长度均为d的两根金属棒甲和乙,它们与MM′、PP′之下的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frac{1}{8}$.甲的质量为m、电阻为R;乙的质量为2m、电阻为2R.金属轨道电阻不计.
先后进行以下两种操作:
操作Ⅰ:将金属棒甲紧靠竖直轨道的左侧,从某处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NN′过程中棒始终保持水平,且与轨道保持良好电接触,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电压-时间关系图象U-t图如图(b)所示(图中U已知);
操作Ⅱ:将金属棒甲紧靠竖直轨道的左侧、金属棒乙(图中未画出)紧靠竖直轨道的右侧,在同一高度将两棒同时由静止释放.多次改变高度重新由静止释放,运动中两棒始终保持水平,发现两棒总是同时到达桌面.(sin37°=0.6,cos37°=0.8)

(1)试求操作Ⅰ中甲释放时距MM′的高度h;
(2)试求操作Ⅰ中定值电阻上产生的热量Q;
(3)试问右边轨道PP′以下的区域匀强磁场Bx的方向和大小如何?在图(c)上画出操作Ⅱ中计算机屏幕上可能出现的几种典型的U-t关系图象.

分析 (1)根据图象求得电压对应的速度,利用动能定理求得下降时的高度;
(2)由动能定理求得产生的热量;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得,两棒的加速度表达式,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力的关系.

解答 解:(1)由动能定理得
 $mgh=\frac{1}{2}m{v_1}^2$  
由图象知:棒进入磁场时定值电阻2R的电压为U,通过的电流 ${I_1}=\frac{{{B_0}d{v_1}}}{3R}$
$U={I_1}×2R=\frac{{2{B_0}d{v_1}}}{3}$
联立得 $h=\frac{{9{U^2}}}{{8gB_0^2{d^2}}}$
(2)当甲棒离开磁场时的速度为v2,则 $2U=\frac{2R}{3R}{B_0}d{v_2}=\frac{2}{3}{B_0}d{v_2}$
对甲棒,由动能定理,有:$mgLsin{37°}-μmgLcos{37°}-{Q_总}=\frac{1}{2}m{v_2}^2-\frac{1}{2}m{v_1}^2$
式中Q为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转化成了甲、乙棒上产生的热量;
故${Q_总}=\frac{1}{2}mgL-\frac{{27m{U^2}}}{{8B_0^2{d^2}}}$
定值电阻上产生的热量 $Q=\frac{2}{3}{Q_总}=\frac{1}{3}mgL-\frac{{9m{U^2}}}{{4B_0^2{d^2}}}$.
(3)由右手定则得:Bx沿斜面向下;
(两棒由静止释放的高度越高,甲棒进入磁场时的安培力越大,加速度越小,而乙棒只有摩擦力越大加速度才越小,故乙棒所受安培力应垂直斜面向下)
从不同高度下落两棒总是同时到达桌面,说明两棒运动的加速度时刻相同.
对甲棒,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μmgcosθ-\frac{{B_0^2{d^2}v}}{2R}=ma$
对乙棒,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mgsinθ-μ(2mgcosθ+{B_x}×\frac{1}{2}×\frac{{{B_0}dv}}{2R}d)=2ma$
则 $\frac{{μ{B_x}{B_0}{d^2}v}}{8R}=\frac{{B_0^2{d^2}v}}{2R}$${B_x}=\frac{4}{μ}{B_0}=32{B_0}$
操作Ⅱ中计算机屏幕上可能出现的U-t关系图象有三种可能,如图(c)所示.
答:
(1)操作Ⅰ中甲释放时距MM′的高度h为$\frac{9{U}^{2}}{8g{B}_{0}^{2}{d}^{2}}$;
(2)操作Ⅰ中定值电阻上产生的热量Q为$\frac{1}{3}mgL-\frac{9m{U}^{2}}{4{B}_{0}^{2}{d}^{2}}$;
(3)匀强磁场Bx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为32B0,U-t关系图象如所示.

点评 本题要能正确读取图象的信息,准确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由切割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公式、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共点力平衡、能量守恒等知识解答,综合性较强,需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1)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选项的前面字母填在横线上:ACD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可以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或方格纸)相接触
E.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00cm,如果g取10m/s2,则小球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0.1s,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大小是1.5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如图所示,两个内壁均光滑,半径不同的半圆轨道固定于地面,一个小球先后从与球心在同一高度的A、B两点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轨道最低点时(  )
A.小球的线速度相等B.小球的线速度不同
C.小球对两轨道的压力相同D.小球对两轨道的压力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的AB段是水平的,CD段是倾斜的,CD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7°,B、C之间用小段圆弧(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长度可忽略)平滑连接,且AB、CD均与BC相切,AB段长为L=3m.此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始终以v0=5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现将质量为m=10kg的木箱轻放于A处,木箱与传送带的水平段和倾斜段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木箱从A传送到B所需的时间;
(2)要使木箱传送到D处所在的平台上,D到水平段AB的最大高度h;
(3)若在25分钟时间内,恰有600个同样的木箱均刚好能运送到D处,求电动机输出的平均功率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半径为R的玻璃圆柱体,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O,在同一截面内,两束相互垂直的单色光射向圆柱面的A、B两点,其中一束沿AO方向,∠AOB=30°,若玻璃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n=$\sqrt{3}$.
①试作出两条光线从射入到第一次射出的光路途径,并求出B光第一次射出圆柱面时的折射角.(当光线射向柱面时,如有折射光线则不考虑反射光线)
②求两条光线经圆柱体后第一次射出的光线的交点(或延长线的交点)与A点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真空中有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其场强大小为E,电场中的A、B两点固定着两个等量异号点电荷+Q、-Q,A、B两点的连线水平,O为其连线的中点,c、d是两点电荷连线垂直平分线上的两点,Oc=Od,a、b两点在两点电荷的连线上,且与c、d两点的连线恰好形成一个菱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c、d两点的电势相同
C.将电子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电子做正功
D.质子在O点时的电势能大于其在b点时的电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49eV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表面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的最大值为9.60eV
B.这群氢原子能发出2种不同频率的光,且均能使金属钠发生光电效应
C.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时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最短
D.用动能为2.0eV的电子轰击处于n=3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使它们跃迁到n=4的激发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在下列四个方程中X1、X2、X3、X4各代表某种粒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1)${\;}_{92}^{235}$U+${\;}_{0}^{1}$n→${\;}_{38}^{95}$Sr+${\;}_{54}^{138}$Xe+3X1
(2)${\;}_{1}^{2}$H+X2→${\;}_{2}^{3}$He+${\;}_{0}^{1}$n
(3)${\;}_{92}^{238}$U→${\;}_{90}^{234}$Th+X3         
(4)${\;}_{12}^{24}$Mg+${\;}_{2}^{4}$He→${\;}_{12}^{27}$Al+X4
A.X1是中子B.X2是质子C.X3是α粒子D.X4是氘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具体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0.1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cm的浅盘内注入约2cm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cm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Ⅰ)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酸分子的直径.
(Ⅱ)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4.0×10-12m3,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4.9×10-10m.(结果全部取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