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一足够高的内壁光滑的导热气缸竖直地浸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水槽中,用不计质量的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如图1所示.开始时,气体的体积为2.0×10-3m3,现缓慢地在活塞上倒上一定量的细沙,活塞静止时气体的体积恰好变为原来的一半,然后将气缸移出水槽,缓慢加热,使气体温度变为137℃(大气压强为1.0×105Pa).
(1)求气缸内气体最终的压强和体积;
(2)在p-V图2上画出整个过程中气缸内气体的状态变化(用箭头在图线上标出状态变化的方向).

分析 (1)气体涉及三个状态,发生了两个变化:等温变化和等压变化,分析写出三个状态的参量,根据玻意耳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可求出气缸内气体最终的体积;
(2)分段作出两个变化过程的P-V图象,等温变化过程是双曲线.

解答 解:(1)由题,状态一:P1=1.0×105Pa,V1=2.0×10-3m3,T1=273K
状态二:P2=?,V2=1.0×10-3m3,T2=273K
状态三:P3=P2,V3=?,T3=410K
气体先发生等温变化,则有:P1V1=P2V2,代入解得:P2=$\frac{{V}_{1}}{{V}_{2}}{P}_{1}$=$\frac{2.0×1{0}^{-3}}{1.0×1{0}^{-3}}×1.0×1{0}^{5}$=2.0×105Pa,
气体后发生等压变化,则有:$\frac{{V}_{2}}{{V}_{3}}=\frac{{T}_{2}}{{T}_{3}}$,
代入解得:V3=$\frac{{T}_{3}}{{T}_{2}}{V}_{2}$=$\frac{409.5}{273}×1.0×1{0}^{-3}$=1.5×10-3m3
(2)气体先发生等温变化,PV图象是双曲线,后发生等压变化,图线平行于V轴,根据以上计算作出P-V图象如图
答:(1)气缸内气体最终的压强为2.0×105Pa;体积为1.5×10-3m3
(2)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 对于气体问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出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其次分析出气体的状态参量;作图时,要根据不同变化过程图线的特点进行作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所示,一细束由黄、蓝、紫三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分为a、b、c三种单色光,∠A大于c光在棱镜中的临界角而小于b光在棱镜中的临界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a光为紫光
B.在三棱镜中a光的传播速度最大
C.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用a、b、c三种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c光相邻亮条纹间距一定最大
D.若复色光绕着入射点O顺时针转动至与AB面垂直时,屏上最终只有a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

(1)有以下实验器材: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透红光的滤光片E.在图1中从左至右合理的顺序为C、E、D、B、A.在安装以上器材时应注意各光学元件中心与遮光筒轴线水平共线和单缝与双缝竖直平行放置.
(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条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图3所示,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x为2.31mm.
(3)已知双缝间距d为0.2m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700mm,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6.6×10-7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图为传送带装置的示意图.紧绷的皮带A、B始终保持v=1m/s的速度水平移动.一质量m=0.5kg的物体在离A很近处静止释放,若物体与皮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距L=2.5m.试求:(g取10m/s2
(1)物体从A运动到B处所经历的时间;
(2)物体从A运动到B处物体与皮带所产生的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下列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收音机能收到电台发出的声音信号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直接得到的
B.火车向火车站驶来,站台上的人听到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急促,是因为火车发出的 声音 频率变大,音量变高,以示警告
C.“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声波衍射的现象
D.人能辨别不同乐器同时发出的声音,证明声波不会发生干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标有“8V 6.4W”和“8V 20W”字样的L1、L2两只灯泡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C点接地.如果将电路中L1、L2两灯泡的位置互换,则(  )
A.B点电势升高B.B点电势降低
C.两灯都变亮D.L1灯变暗,L2灯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科学猜想是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带正电的点电荷A带电量为Q,带负电的点电荷B带电量为q,它们组成一个孤立的静电系统.若规定两者相距无穷远时系统的电势能为零,则它们相距r时,下列表达式表示该系统的电势能最合理的是(  )
A.$\frac{kQq}{r}$B.-$\frac{kQq}{r}$C.$\frac{k{Q}^{2}}{r}$D.-$\frac{k{Q}^{2}}{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水平轨道BC的左端与固定的光滑竖直$\frac{1}{4}$圆轨道相切与B点,右端与一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轨道在C点平滑连接(即物体经过C点时速度的大小不变),斜面顶端固定一轻质弹簧,一质量为2Kg的滑块从圆弧轨道的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经水平轨道后滑上斜面并压缩弹簧,第一次可将弹簧压缩至D点,已知光滑圆轨道的半径R=0.45m,水平轨道BC长为0.4m,其动摩擦因数μ=0.2,光滑斜面轨道上CD长为0.6m,g取10m/s2,求
(1)滑块第一次经过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2)整个过程中弹簧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
(3)滑块最终停在何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人造卫星在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地球半径Ro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出卫星绕地球运动周期T;
(2)设地球自转周期To,该卫星绕地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则卫星连续两次经过赤道上某固定目标正上方的时间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