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自驾驶员急刹车开始2s与7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5:4B.4:5C.4:3D.3:4

分析 先根据加速度公式a=$\frac{{v}_{t}{-v}_{0}}{t}$求出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由于汽车刹车停止后不再运动,
然后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自驾驶员急刹车开始2s与7s时汽车的位移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
t=$\frac{{v}_{t}-{v}_{0}}{a}$=$\frac{0-20}{-5}$s=4s,
汽车2s时的位移:
x1=v0t+$\frac{1}{2}$at2=20m/s×2s+$\frac{1}{2}$×(-5m/s2)×(2s)2=30m,
因为汽车在7s时已经停止运动,
所以7s时的位移就是4s时的位移:
x2=$\frac{0-{v}_{0}^{2}}{2a}$=$\frac{0-2{0}^{2}}{2×(-5)}$m=40m,
故2s与5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x1:x2=3:4.
故选: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汽车刹车停止后不再运动,7s内的位移等于4s内的位移,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6m/s,经过10s速度的大小变为20m/s,则其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  )
A.0.8 m/s2B.1.4 m/s2C.2.6m/s2D.3.0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静电计相连,用弧光灯(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静电计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这时(  )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若用黄光射线照射锌板,一定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D.若用红光射线照射锌板,则锌板能发射光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为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该质点在前4s内向东运动,则该质点(  )
A.在8~10 s内始终向东运动
B.在前8 s内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向西
C.在前8 s内的合外力先减小后增大
D.在4~12 s内的位移大小为24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质量m=3.0kg的小球在竖直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水平地面向上运动,经一段时间,拉力做功为W=15.0J,此后撤去拉力,球又经相同时间回到地面,以地面为零势能面,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l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恒定拉力大小为40.0N
B.球动能EK=3.0J时的重力势能可能是l2.0J
C.拉力作用过程球动能增加了15.0J
D.球动能EK=3.0J时的重力势能可能是9.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如图所示,把重8N的物体放在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上并静止,物体的上端与固定在斜面上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与斜面平行,若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5N,则:
(1)弹簧为原长,且物体保持静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2)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体保持静止,则最大弹力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如图所示,长为L、板间距为d的平行板电容器水平放置,两板与电池相连接,起初,电键S呈闭合状态,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微粒(不计重力)以水平速度v0从极板间正中央位置沿极板射入,且恰好到达下板板中点,不计一切阻力及电容器的边缘效应.
(1)求电容器极板间电压U;
(2)若将电键断开,微粒入射位置、入射速度不变,为使微粒恰好打在下极板右边缘,则应将下极板下调多大距离(上极板不动)?
(3)若电键保持闭合状态,微粒入射位置、入射速度不变,为使微粒恰好打在下极板右边缘,则应将下极板下调多大距离(上极板不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子弹以一定的速度v0能将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击穿后飞出,设子弹所受阻力恒定,若子弹仍以v0射入同种材料、同样长度、质量更大的木块时,子弹也能击穿木块,则击穿木块后(  )
A.木块获得速度变大B.子弹穿过木块后速度变小
C.子弹射穿木块的时间变长D.木块加速位移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自动扶梯上,随扶梯以加速度a上升,扶梯倾角为θ,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macosθ方向为水平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