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竖直固定平行放置的两条相同长直导线1和2相距为(长直导线的长度),两导线中通有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稳恒电流,电流方向向上,导线中正离子都是静止的,每单位长度导线中正离子的电荷量为;形成电流的导电电子以速度沿导线向下匀速运动,每单位长度的导线中导电电子的电荷量为已知:单位长度电荷量为的无限长均匀带电直导线在距其距离为处产生的电场的强度大小为,其中是常量;当无限长直导线通有稳恒电流时,电流在距导线距离为处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其中是常量。试利用狭义相对论中的长度收缩公式求常量和的比值?提示:忽略重力;正离子和电子的电荷量与惯性参照系的选取无关;真中的光速为
.
【答案】
【解析】
在相对于正离子静止的参考系中,导线中的正离子不动,导电电子以速度向下匀速运动;在相对于导电电子静止的参考系中,导线中导电电子不动,正离子以速度向上匀速运动. 下面分四步进行分析.
第一步,在参考系中,考虑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若系中一些正离子所占据的长度为,则在系中这些正离子所占据的长度变为,由相对论中的长度收缩公式有,式中. ①
设在参考系和中,每单位长度导线中正离子电荷量分别为和,由于离子的电荷量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故. ②
由①和②式得. ③
设在系中一些导电电子所占据的长度为,在系中这些导电电子所占据的长度为,则由相对论中的长度收缩公式有. ④
同理,由于电子电荷量的值与惯性参考系的选取无关,便有
, ⑤
式中,和分别为在参考系和中单位长度导线中导电电子的电荷量.
在参照系中,导线2单位长度带的电荷量为
. ⑥
它在导线1处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 ⑦
电场方向水平向左. 导线1中电荷量为的正离子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为
. ⑧
电场力方向水平向左.
第二步,在参考系中,考虑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参考系中,以速度向上运动的正离子形成的电流大小为
. ⑨
导线2中的电流在导线1处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 ⑩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导线1中电荷量为的正离子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为
.
磁场力方向水平向右,与正离子所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第三步,在参考系中,考虑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题设条件,导线2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之和为零,即
.
因而,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电场力为零,即
.
注意到在系中,导线1中正离子不动,即
.
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磁场力为零,即
.
式中,是在系导线2中的电流在导线1处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于是,在系中,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合力为零.
第四步,已说明在系中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合力为零,如果导线1中正离子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所有其他力的合力必为零(因为正离子静止),在系中,导线2对导线1中正离子施加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合力的大小为
.
因为相对系,上述可能存在的其他力的合力仍应为零,而正离子仍处于匀速运动状态,所以式应等于零,故
.
由⑧式得:.
本题是第2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作为参与物理竞赛的学生,本题也许无须推导,仅从已知的电流的磁场与带电导线的电场知识,记下相应的常量,便易知,但这样肯定是不能得分的. 但若要按题目的要求,利用相对论的尺缩效应给予推导,如无超强的物理敏感性,几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入口.本题的命题方式无疑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所学的知识,应不仅仅只会套公式解题,更应该掌握其内核,作更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物理情境面前游刃有余.本题也涉及了电荷量与惯性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加有匀强磁场的区域中,一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的带电粒子轨迹如图,由于带电粒子与沿途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带电粒子的能量逐渐减小,而电量保持不变,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带电粒子带负电,是从B点射入的
B.带电粒子带正电,是从B点射入的
C.带电粒子带负电,是从A点射入的
D.带电粒子带正电,是从A点射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山边公路的横截面,实线EF表示倾角为的软层面,沿着这个层面可能产生滑动。质量为1.0×107kg的石块B与上面的岩石之间有一大裂缝(称为节理),仅靠与层面间的摩擦力使它不致滑落,石块与层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8,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若有水渗入节理,会结冰膨胀,对石块施加一个平行于EF层面的作用力,导致石块向下滑动。已知sin37°=0.6,cos37°=0.8,则( )
A.没有水渗入节理时,石块共受两个力的作用
B.没有水渗入节理时,石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6.4×107N
C.当有水渗入节理时,层面对石块支持力跟原来相比变小了
D.当有水渗入节理时,至少需要4×106N平行力才能使石块滑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实验小组利用图甲实验装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A.在测量同一组数据F1、F2和合力F的过程中,橡皮条结点O的位置不能变化
B.弹簧测力计拉细线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
C.F1、F2和合力F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D.为减小测量误差,F1、F2方向间夹角应为90°
(2)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_N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4)用M、N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筋的结点,使其到达O点,此时+=然后保持M的示数不变,而使角减小,为保持结点位置不变,下列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填相应的字母代号)
A.减小N的示数同时减小角 B.减小N的示数同时增大角
C.增大N的示数同时增大角 D.增大N的示数同时减小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一固定的矩形导体线圈水平放置,线圈的两端接一只小灯泡,在线圈所在空间内存在着与线圈平面垂直的均匀分布的磁场.已知线圈的匝数n=100匝,电阻r=1.0 ,所围成矩形的面积S=0.040 m2,小灯泡的电阻R=9.0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如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表达式为e=NBMS cos t,其中BM为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T为磁场变化的周期.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求:
(1)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3)在磁感应强度变化的0~ 时间内,通过小灯泡的电荷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虚线小方框是由个电容器联成的有限网络;虚线大方框是并联的两个相同的无限网络,此无限网络的结构是:从左到中间,每个电容器的右极板与两个电容器的左极板相连,直至无穷;从中间到右,每两个电容器的右极板与一个电容器的左极板相连,直至联接到一个电容器为止。网络中的所有电容器都是完全相同的平行板真空电容器,其极板面积为,极板间距为()。整个电容网络体系与一内电阻可忽略不计的电池连接,电池电动势恒定、大小为。忽略电容器的边缘效应,静电力常量已知。
(1)若将虚线小方框中标有的电容器的右极板缓慢地向右拉动,使其两极板的距离变为2d,求在拉动极板过程中电池所做的功和外力所做的功。
(2)在电容器a两极板的距离变为后,再将一块与电容器的极板形状相同、面积也为、带电荷量为()的金属薄板沿平行于的极板方向全部插入到电容器中,使金属薄板距电容器左极板的距离为。求此时电容器的左极板所带的电荷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为圆柱形气缸,气缸壁绝热,气缸的右端有一小孔和大气相通,大气的压强为p0。用一热容量可忽略的导热隔板N和一绝热活塞M将气缸分为A、B、C三室,隔板与气缸固连,活塞相对气缸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但不漏气,气缸的左端A室中有一电加热器Ω。已知在A、B室中均盛有1摩尔同种理想气体,电加热器加热前,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B两室中气体的温度均为T0,A、B、C三室的体积均为V0。现通过电加热器对A室中气体缓慢加热,若提供的总热量为Q0,试求B室中气体末态体积和A室中气体的末态温度。设A、B两室中气体1摩尔的内能U=5/2RT。R为普适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做匀加速运动
(2)某学生在平衡摩擦力时,不慎使长木板倾角偏小,则他所得到的a-F关系图像应是如图中的_____图(图中纵坐标表示小车的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F)。
A. B. C. D.
(3)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实验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但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作用而偏出车道。则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的最短时间为(有关数据见表格)。
启动加速度a1 | 4m/s2 |
制动加速度a2 | 8m/s2 |
直道最大速度v1 | 40m/s |
弯道最大速度v2 | 20m/s |
直道速度s | 218m |
A.10sB.11sC.12.5sD.1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