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环套在一水平放置的粗糙长杆上,两根长均为l的轻绳一端系在水环上,另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木块上,两个小环之间的距离也为l,小环恰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
(1)每根轻绳对木块的拉力大小;
(2)每个小环对杆的压力大小;
(3)小环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

分析 (1)木块被两根轻绳如图所示悬挂着处于平衡状态,而两环被两根绳子拉着也恰能保持静止,通过绳子的长度与两环的间距可以确定两绳的夹角,从而求出细线中的张力;
(2)再利用整体思想将每个小环对杆的压力算出;
(3)对于静摩擦力则是将绳子对环的拉力沿水平与竖直方向去分解,从而求出最大静摩擦力,由于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可借助于公式Ff=μFN求出动摩擦因数μ.

解答 解:(1)整体法分析有:2FN=(M+2m)g
即FN=$\frac{1}{2}$Mg+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环对杆的压力FN′=$\frac{1}{2}$Mg+mg
(2)研究M得 2FTcos30°=Mg
FT=$\frac{\sqrt{3}}{3}$Mg
(3)环处于临界状态,此时小环受到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则有:FTsin30°=μFN
解得:动摩擦因数μ至少为 μ=$\frac{{\sqrt{3}M}}{3(M+2m)}$
答:(1)每根轻绳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为$\frac{1}{2}$Mg+mg;
(2)每个小环对杆的压力大小为$\frac{\sqrt{3}}{3}$Mg;
(3)小环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为$\frac{{\sqrt{3}M}}{3(M+2m)}$.

点评 本题需要对物体受力分析,由于两个物体,所以必须在选择研究对象.由于绳子拉环使得学生误解,杆对环的支持力的方向是与绳子方向相反,应该是与杆垂直.因为环刚好处于静止,所以此时所受摩擦力为最大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竖直向上作匀加速运动时出现失重现象
B.物体竖直向下加速运动时出现失重现象
C.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地球对它的引力减小或消失
D.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所示,A、B是两根竖直立在地上的木桩,轻绳系在两木桩上不等高的P、Q两点,C为光滑的质量不计的滑轮,下面悬挂着重物G,下列操作中,重物未触地,轻绳的张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保持结点P的位置不变,Q点稍微向下移动时,张力变小
B.保持结点P的位置不变,Q点稍微向上移动时,张力变大
C.仅仅将A、B距离稍微拉大,绳的拉力将变小
D.仅仅将A、B距离稍微拉大,绳的拉力将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一质子(不计重力)在电场中由a点运动到b点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一组平行水平虚线是等势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的电势比b点的电势高B.质子在a点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C.质子从a点到b点动能增加D.质子从a点到b点电势能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的研究对经典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B.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结论: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
C.笛卡儿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D.牛顿认为,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科学家中首先揭示电流磁效应的是(  )
A.安培B.奥斯特C.富兰克林D.库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斜面,一个光滑物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这一过程中,斜面始终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斜面对地面的作用力,以及斜面对地面的压力与总重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小丁同学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60kg的重物,重力加速度g=10m/s2,小丁同学站在正以加速度5m/s2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最多能举起的重物为(  )
A.40 kgB.30 kgC.60 kgD.50 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①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②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图②中的F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F′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