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下列说法中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
A.玛丽居里首先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B.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核可再分
C.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 解:A、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A错误;
B、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可再分,故B正确;
C、普朗克把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C正确;
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要记牢原子物理学史,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玉树地震发生后,需要向灾区运送大量救灾物资,在物资转运过程中常使用如图所示的传送带.已知某传送带与水平面成θ=37°角,传送带的AB部分长L=5.8m,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4m/s按图示方向传送,若在B端无初速度地放置一个质量m=50kg的救灾物资P(可视为质点),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10m/s2,sin37°=0.6).求:
(1)物资P从B端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为10m/s2
(2)物资P到达A端时的动能90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①按图(a)摆好实验装置,其中小车质量M=0.20kg,钩码总质量m=0.05kg.
②释放小车,然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频率为f=50Hz),打出一条纸带.

③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b)所示.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d1=0.041m,d2=0.055m,d3=0.167m,d4=0.256m,d5=0.360m,d6=0.480m…,他把钩码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10m/s2)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第5点合力做功.W=0.180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用正确的公式Ek=$\frac{{M{f^2}}}{200}{({{d_6}-{d_4}})^2}$(用相关数据前字母列式)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动能作为小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k=0.125J.
④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通过反思,他认为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B.
A.钩码质量太大,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B.没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C.释放小车和接通电源的次序有误,使得动能增量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D.没有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距离也是产生此误差的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一条河宽100米,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m/s,水流速度是5m/s,则(  )
A.该船可以垂直河岸横渡到正对岸
B.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所用的时间最短
C.当船头垂直河岸横渡时,过河位移最小
D.该船横渡到对岸的最小位移是10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一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左端封闭,右端开口,大气压强为p0,右端水银面比左端水银面高h,管内空气柱长为L,如果让该管自由下落,则此时两边水银面的高度差为(1+$\frac{2L}{{P}_{0}}$)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为某种鱼饵自动投放器中的投饵管装置示意图,上半部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弯管,管口C处的切线沿水平方向,其下半部AB是一长为2R的竖直细管,AB管内有一原长为R、下端固定的轻质弹簧.投饵时,每次总将弹簧长度压缩到0.5R后锁定,在弹簧上端放置一粒鱼饵,解除锁定,弹簧可将鱼饵弹射出去.设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C时,对管壁的作用力恰好为零.不计鱼饵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且锁定和解除锁定时,均不改变弹簧的弹性势能.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C时的速度v1
(2)质量为m的鱼饵到达管口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做的功WF
(3)已知地面与水平相距1.5R,若弹射处的鱼饵的质量为$\frac{2}{3}$m,则鱼饵到达水面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甲所示,M、N为竖直放置的彼此平行的两块平板,两板间的距离为d,两板中央各有一个孔O1、O2,且正对,在两板间有一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磁场,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垂直纸面向里为正)如图乙所示,有一正离子在t=0时刻垂直于M板从小孔O1进入磁场,已知正离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正离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0,速度为v0=$\frac{4πd}{5{T}_{0}}$(不考虑磁场变化而产生的电场的影响,不计正离子所受重力,其中m,q,π,d,T0为已知量).求:

(1)磁感应强度B0的大小;
(2)若磁感应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周期也为T0,正离子从$\frac{T}{4}$时刻开始进入,则打到N板上离O2点的距离;
(3)若正离子从$\frac{T}{2}$时刻进入,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不会打到M板,则磁感应强度随间变化的周期T满足什么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甲、乙两小车中间夹了一压缩轻质弹簧,但不连接,用两手分别控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手同时放开后,两车的总动量为零
B.先放开右手,后放开左手,两车的总动量向右
C.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两车的总动量向右
D.两手同时放开,两车总动量守恒;两手放开有先后,两车总动量不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据每日邮报2014年4月18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宣布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类地”行星Kepler-186f.假如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到达该行星,进行科学观测:该行星自转周期为T;宇航员在该行星“北极”距该行星地面附近h处自由释放一个小球(引力视为恒力),落地时间为t.已知该行星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frac{3h}{{2πGR{t^2}}}$
B.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frac{πR}{T}$
C.宇宙飞船绕该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不小于πt$\sqrt{\frac{2R}{h}}$
D.如果该行星存在一颗同步卫星,其距行星表面高度为$\root{3}{\frac{h{T}^{2}{R}^{2}}{2{π}^{2}{t}^{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