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8.某同学用如下器材验证动能定理: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滑块M、滑块m、轻质挡光片、两个光电门、细绳、游标卡尺、米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且满足M≥m,验证步骤如下:
(i)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记为d,并将其固定在滑块M上.
(ii)将两个光电门固定于长木板上,并多次测量量光电门之间的距离,求的平均值并记为l
(iii)将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起,令滑块M由长木板上端滑下,反复调整垫起的高度直至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时间示数相同,并固定垫块的位置.
(iv)细绳的一端系在滑块M上,跨过滑轮连接另一个滑块m,调整滑轮使细绳平行于长木板.
(v)将滑M块置于长木板靠近顶端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挡光片先后经过长木板上端和下端两个光电门的示数,分别记为△t1、△t2
(vi)分析数据和实验误差,验证动能定理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反复调整垫起的高度直至滑块经过光电门的时间示数相同”,这样的操作结果说明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
(2)用题目中所给字母表示验证滑块M动能定理的关系式mgl=$\frac{1}{2}(M+m){(\frac{d}{△{t}_{2}})}^{2}-\frac{1}{2}(M+m){(\frac{d}{△{t}_{1}})}^{2}$
(3)用测量结果验证动能定理的过程中发现,合力所做的功始终略大于滑块动能变化量,请分析这是什么因素导致的?m的重力总是绳子的拉力.

分析 (1)平衡摩擦力后滑块受到的拉力才为合力,以及怎样通过纸带判断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光电门测速的原理求出滑块通过上端和下端光电门的速度,再结合动能定理求出表达式;
(3)m的重力总是绳子的拉力,所以合力所做的功始终略大于滑块动能变化量.

解答 解:(1)反复调整垫起的高度直至滑块经过光电门的时间示数相同,则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平衡摩擦力,
(2)滑块通过上端光电门的速度${v}_{1}=\frac{d}{△{t}_{1}}$,滑块通过下端光电门的速度${v}_{2}=\frac{d}{△{t}_{2}}$,
对滑块,外力做功为mgl,动能变化为△EK=$\frac{1}{2}(M+m){{v}_{2}}^{2}-$$\frac{1}{2}(M+m){{v}_{1}}^{2}$=$\frac{1}{2}(M+m){(\frac{d}{△{t}_{2}})}^{2}-\frac{1}{2}(M+m){(\frac{d}{△{t}_{1}})}^{2}$
则需要验证的表达式为mgl=$\frac{1}{2}(M+m){(\frac{d}{△{t}_{2}})}^{2}-\frac{1}{2}(M+m){(\frac{d}{△{t}_{1}})}^{2}$,
(3)由于m的重力总是绳子的拉力,所以合力所做的功始终略大于滑块动能变化量.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平衡摩擦力;(2)mgl=$\frac{1}{2}(M+m){(\frac{d}{△{t}_{2}})}^{2}-\frac{1}{2}(M+m){(\frac{d}{△{t}_{1}})}^{2}$;(3)m的重力总是绳子的拉力.

点评 明确实验原理是解决实验题的关键.本实验应理解为什么挂钩码前要首先平衡摩擦力,知道光电门测速的原理求,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所示,一光滑金属直角形导轨aOb竖直放置,Ob边水平.导轨单位长度的电阻为ρ,电阻可忽略不计的金属杆cd搭在导轨上,接触点为M、N.t=0时,MO=NO=L,B为一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场范围足够大,杆与导轨始终接触良好,不计接触电阻)
(1)若使金属杆cd以速率v1匀速运动,且速度始终垂直于杆向下,求金属杆所受到的安培力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
(2)若保证金属杆接触点M不动,N以速度v2向右匀速运动,求电路中电流随时间的表达式;
(3)在(1)问的基础上,已知杆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g,则求t时刻外力F的瞬时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8V,内阻r=1Ω,电动机内阻R=1Ω,将电源、电动机、灯泡、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流表组成一混联电路,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示数为3V,电流表读数分别为1A、0.2A,则(  )
A.灯泡L1电阻为$\frac{15}{4}$Ω
B.灯泡L1与L2消耗的电功率P1、P2之比为1:1
C.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为3W
D.电源的输出功率为8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同学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
(1)在闭合电键之前,该同学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组装后,置于水平桌面上.请指出该装置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只要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①用的是直流电源;
②木板右端没有垫高.
(2)该同学将上述装置调整正确后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保持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不变,小车自身的质量为M且保持不变,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并测出小车中放不同砝码时所对应的加速度a,以m为横坐标,$\frac{1}{a}$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frac{1}{a}$-m关系图线,图线与纵轴的截距为b,则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为$\frac{M}{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电荷量为q的正离子,自a点沿半圆轨道运动,当它运动到b点时,突然吸收了附近若干电子,接着沿另一半圆轨道运动到c点,已知a、b、c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c=$\frac{1}{2}$ab,电子电荷量为e,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则该离子吸收的电子个数为(  )
A.$\frac{q}{e}$B.$\frac{q}{3e}$C.$\frac{2q}{3e}$D.$\frac{3q}{2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点电荷Q周围的电场线,图中A到Q的距离小于B到Q的距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Q是正电荷,A点的电场强度等于B点的电场强度
B.Q是正电荷,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C.Q是负电荷,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B点的电势能
D.Q是负电荷,将一负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已知某天体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frac{1}{8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frac{1}{4}$,一根绳子在地球表面能拉着3kg的重物产生最大为10m/s2的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取10m/s2,设航天员将重物和绳子均带到该天体的表面,用该绳子能使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最大加速度为(  )
A.60m/s2B.20m/s2C.18m/s2D.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2015年1月14日,“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在这个航段的第 9次下潜.假设在某次实验时,“蛟龙”号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最后返回水面10min内速度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 360 m
B.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 0.025 m/s2
C.0~4 min内平均速度为1 m/s
D.0~1 min和8~10 min的时间内潜水员处于超重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他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他认为粒子的动量p与波的波长λ之间遵从关系:λ=$\frac{h}{p}$(h为普朗克常量),这一假说后来在一系列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如图甲所示,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将电子垂直射向两个紧靠的平行狭缝(电子发射端到两狭缝距离相等),在缝后放上一个安装有电子侦测器的屏幕(屏幕上的O点位于两狭缝中心对称轴的正后方,图中未画出),电子打到探测器上会在屏幕上出现亮点.在实验中,以速率v0发射电子,开始时,屏幕上出现没有规律的亮点,但是当大量的电子到达屏幕之后,发现屏幕上不同位置出现亮点的概率并不相同,且沿垂直双缝方向呈现出间隔分布,如图乙所示.这种间隔分布类似于光的干涉中出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速率2v0发射电子,重复实验,O点可能处在暗条纹上
B.以速率2v0发射电子,重复实验,所形成的条纹间距会变小
C.若将两个狭缝沿垂直缝的方向移动一段很小的距离(不改变狭缝和屏幕间的距离),重复实验,如果屏幕上仍有间隔的条纹分布,则O点一定处在暗条纹上
D.若将两个狭缝沿垂直缝的方向移动一段很小的距离(不改变狭缝和屏幕间的距离),重复实验,如果屏幕上仍有间隔的条纹分布,则O点一定处在明条纹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