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穿过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连续的5个计数点A、B、C、D、E,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测出各计数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图中数据计算:(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打C点时滑块的速度的大小为0.54m/s;
②滑块的加速度a=1.0 m/s2
?若在实验过程中交流电的频率超过50Hz,但计算时频率还是用50Hz,由此计算出的加速度值将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为了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是CD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3)不计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及细绳与滑轮间的阻力,则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m}_{3}g-({m}_{2}+{m}_{3})a}{{m}_{2}g}$(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分析 (1)利用逐差法△x=aT2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可以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大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a,由此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可以求出摩擦系数的表达式

解答 解:(1)①AB=3.90cm=0.0390m,AC=8.79cm=0.0879m,AD=14.70cm=0.1470m,AF=21.60cm=0.2160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知道C点的瞬时速度等于B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有:
vC=$\frac{BD}{2T}$=$\frac{0.147-0.039}{2×0.1}$m/s=0.54m/s
②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说明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
根据逐差法有:a=$\frac{{x}_{AC}}{4{T}^{2}}$=$\frac{0.216-2×0.0879}{4×0.{1}^{2}}$=1.0m/s2
③若在计算过程中不小心将交流电的频率当成60Hz,则所用的T值偏大,由△x=aT2知计算出的a值偏小;
(2)要测量动摩擦因数,由f=μFN 可知要求μ,需要知道摩擦力和压力的大小,压力就是滑块的重力,所以需要知道滑块的质量,摩擦力要根据铁块的运动来求得,滑块做的是匀加速运动,拉滑块运动的是托盘和砝码,所以也要知道托盘和砝码的质量,故ABE错误,CD正确.
故选:CD.
(3)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3g-f=(m2+m3)a ①
f=m2gμ ②
联立①②解得:μ=$\frac{{m}_{3}g-({m}_{2}+{m}_{3})a}{{m}_{2}g}$.
故答案为:(1)①0.54;②1.0;③偏小;(2)CD;(3)$\frac{{m}_{3}g-({m}_{2}+{m}_{3})a}{{m}_{2}g}$

点评 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要熟练应用所学基本规律解决实验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E=$\frac{F}{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E与F成正比
B.由φ=$\frac{{E}_{p}}{q}$可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势φ与q成反比
C.由U=$\frac{Q}{C}$,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U与电容器的电量大小Q成正比
D.由Uab=Ed可知,匀强电场中的任意两点a、b间的距离越大,则两点间的电势差也一定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可视为质点)以某一速度从A点冲上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其运动的加速度为$\frac{3g}{4}$,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则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  )
A.整个过程中物体机械能守恒B.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C.动能损失了$\frac{3mgh}{2}$D.机械能损失了$\frac{mg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A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桌面上固定有轻弹簧,光电门1和光电门2.实验步骤如下:
ⅰ.适当调节两光电门1,2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光电门的距离x1,通过木块A压缩至适当的位置P后释放,由光电计时器测量出木块A的前端从光电门1到光电门2的时间为t1
ⅱ.光电门2的位置不动,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x2,木块A压缩弹簧至同一位置P后释放,由光电计时器测出木块A的前端由光电门1到光电门2的时间为t2
试回答以下问题:
(1)若两光电门距离为x,物块A到达光电门2的速度为v,物块在两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为t,物块在与桌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物理量x,v,t,a之间的关系式为x=$x=vt+\frac{1}{2}a{t}^{2}$
(2)实验还需要测量或者知道的物理量是D(填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序号).
A.木块的长度l    B.弹簧的进度系数k    C.弹簧的形变量x    D.重力加速度g
(3)利用测量的物理量得出物块A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frac{2({x}_{2}{t}_{1}-{x}_{1}{t}_{2})}{{t}_{1}{t}_{2}({t}_{2}-{t}_{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5.图甲为远距离输电示意图,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1:100,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0:1,远距离输电线的总电阻为100Ω,若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如图乙所示,输入功率为750kw.求:

(1)用户得到的电压.
(2)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中PQRS为一正方形导线框,它以恒定速度向右进入以MN为边界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线框平面,MN线与线框的边成45°角.从S点进入磁场开始计时,以顺时针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线框中感应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图为(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某实验小组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方案为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乙方案为用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进行实验.
(1)组内同学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大家认为误差相对较小的方案,你认为该小组选择的方案是甲图,理由是采用乙图实验时,由于小车与斜面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且不能忽略,所以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
(2)若该小组采用图甲的装置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请根据纸带计算出B点的速度大小1.37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小组内同学们根据纸带算出了相应点的速度,作出v2-h图线如图3所示,请根据图线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7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在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如下器材:
A.打点计时器    B.低压交流电源(附导线)
C.天平(附砝码)D.铁架台(附夹子)
E.重锤(附夹子)F.纸带
G.秒表       H.复写纸
(1)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CG;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填代码)
(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实验小组选出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其中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静止点),A、B、C为三个计数点,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测得h1=12.01cm,h2=19.15cm,h3=27.85cm.打点计时器电源为50Hz的交流电.
若重锤质量为m,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求得:当打点计时器打到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1.88mJ;此时重锤的动能比开始下落时增加了1.96mJ,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知道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做实验时先释放了纸带然后再合上打点计时器的电键(找出一种原因即可);

(3)如果重锤下落高度为h时对应的速度为v,以$\frac{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frac{{v}^{2}}{2}$-h图线,则图线斜率的数值在理论上等于重力加速度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1,在原、副线圈回路中分别接有R1、R2两个定值电阻且R1=2R2.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UAB=12V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如图所示.则(  )
A.UAB:UCD=2:1
B.R2两端电压为4V
C.原、副线圈回路消耗的功率之比p1:p2=1:1
D.若AB间改接电压仍为12V的直流电源,则原、副线圈回路电流之比I1:I2=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