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B.氢原子吸收光子能量后,核外电子由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原子的电势能增加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D.放射性元素所放出的β粒子是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
E.核发应中发生重核裂变时,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

分析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根据电子轨道半径的变化,结合库仑力做功分析电势能的变化.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于大量的原子核适用.β衰变产生的电子来自原子核,不是核外电子;抓住重核裂变有质量亏损,得出核子平均质量的变化.

解答 解: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故A正确.
B、氢原子吸收光子能量后,电子的轨道半径增大,库仑引力做负功,则原子的电势能增加,故B正确.
C、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于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对于极个别原子核不适用,故C错误.
D、放射性元素所放出的β粒子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释放出来,不是来自核外电子,故D错误.
E、核发应中发生重核裂变时,释放能量,有质量亏损,可知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故E正确.
故选:ABE.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子发现、能级、半衰期、衰变实质、重核裂变等基础知识点,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本概念,不能混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某兴趣小组准备探究“合外力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前组员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W∝v;②W∝v2;③W∝$\sqrt{v}$.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PQ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在Q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在刚开始实验时,小刚同学提出“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要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和读出速度传感器的读数v就行了”,大家经过讨论采纳了小刚的建议.
(1)请你说明小刚建议的理由: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式,可以简化约去质量m.
(2)让物体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释放,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1、L2、L3、L4…,读出物体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v1、v2、v3、v4、…,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L-v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和v的变化关系,他们下一步应该作出A;
A.L-v2图象  B.L-$\sqrt{v}$图象   C.L-$\frac{1}{v}$图象   D.L-$\frac{1}{\sqrt{v}}$图象
(3)实验中,木板与物体间摩擦力不会(会”或“不会”)影响探究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①某同学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先采用图(甲)所示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球A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捶打击的力度,即改变球A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②后来,他又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实验,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M的末端是水平的,N的末端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两小球一定(选填“一定”、“可能”、“一定不”)会碰撞,仅将弧形轨道M整体上移(AC距离保持不变),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时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sqrt{3}$m≤x≤0的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大小B=4.0×10-2T、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其左边界与x轴交于P点;在x>0的某区域内有电场强度大小E=3.2×104N/C、方向沿y轴正方向的有界匀强电场,其宽度d=2m.一质量m=4.0×10-25kg、电荷量q=-2.0×10-17C的带电粒子从P点以速度v=4.0×106m/s,沿与x轴正方向成α=60°角射入磁场,经电场偏转最终通过x轴上的Q点(图中未标出),不计粒子重力.求: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和时间;
(2)当电场左边界与y轴重合时Q点的横坐标;
(3)若只改变上述电场强度的大小,要求带电粒子仍能通过Q点,试讨论电场强度的大小E′与电场左边界的横坐标x′的函数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某实验小组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某种电阻丝(电阻约为20Ω)材料的电阻率.他们首先把电阻丝拉直后将其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在电阻丝上夹上一个与接线柱c相连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移动金属夹,可改变其与电阻丝接触点P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供选择的器材还有:
电池组E(电动势为3.0V,内阻约1Ω);
电流表A1(量程0~100mA,内阻约5Ω);
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0.2Ω);
电阻箱R(0~999.9Ω);
开关、导线若干.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用螺旋测微器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电阻丝的直径d;
B.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并连接好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C.调节电阻箱使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较大,闭合开关S;
D.将金属夹夹在电阻丝上某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使电流表满偏,记录电阻箱的示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E.改变金属夹与电阻丝接触点的位置,调整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再次满偏.重复多次,记录每一次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
F.断开开关,拆除电路并整理好器材.

(1)小明某次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直径时其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这次直径的测量值d=0.726mm;
(2)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A1(选填“A1”或“A2”);
(3)小明用记录的多组电阻箱的电阻值R和对应的接入电路中电阻丝长度L的数据,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R-L关系图线,图线在R轴的截距为R0,在L轴的截距为L0,再结合测出的电阻丝直径d,可求出这种电阻丝材料的电阻率ρ=$\frac{π{d}^{2}{R}_{0}}{4{L}_{0}}$(用给定的物理量符号和已知常数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两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1)甲同学采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
①这现象说明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②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两球同时落地的?答:根据两球落地时只发出一次响声.
(2)乙同学采用如图b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上面轨道的末端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个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可以看到P、Q两球相碰,只改变上面的弧形轨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不改变AC高),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两球运动时间相等
B.两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情况相同
C.改变P球的高度,两球相遇的位置不变
D.P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并不影响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如图所示,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立柱上固定一条长为L,拴有小球的细绳.质量为m的小球由与悬点在同一水平面处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阻力.求小球摆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拉力的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物体A的质量为10kg,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物体B的这两位1kg,用轻绳通过两等高的定滑轮与A连接,如图所示,h=0.5m,A、B由图示位置从静止释放,忽略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求运动中A的最大速度v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强度最高的材料,其发现者由此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用石墨烯制作的“太空电梯”缆线,使人类进入太空成为可能.假设有一个从地面赤道上某处连向其正上方地球同步卫星的“太空电梯”.关于坐在上升的“太空电梯”里的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受到的重力不变
B.乘客相对地心做直线运动
C.乘客刚从地面上升时相对地心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D.若图中“太空电梯”故障停止上升,此时乘客处于失重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