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分)用轻弹簧竖直悬挂一质量未知的铁块,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现将铁块置于倾斜木板上,用该弹簧沿木板向上匀速拉动铁块,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仍为 L , 已知木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θ=30°,则可测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解析试题分析:铁块受重力mg,拉力F,摩擦力f,支持力FN共四个力作用,由力的平衡条件,在沿木板方向
F-mgsinθ-f=0   ,其中F=kL
在垂直木板方向FN=mgcosθ
又F="=kL" =mg,f=μFN
联立解出μ=
考点:胡克定律及物体的平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另一端连着物块,为弹簧原长(图中O点位置)。开始时用外力把物块拉至P点不动,松开后,物块在粗糙地面上向左运动,无往返,运动至Q点停下。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块运动至O点时有最大速度
B.P与O点距离等于Q与O点距离
C.物块到达Q点前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物块速度最大位置在P与O之间的某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缓冲装置可抽象成如右图所示的简单模型,图中A、B为原长相等、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k1≠k2)的两个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装置的缓冲效果与两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
B.垫片向右移动稳定后,两弹簧产生的弹力之比F1∶F2=k1∶k2
C.势片向右移动稳定后,两弹簧的长度之比l1∶l2=k2∶k1
D.垫片向右移动稳定后,两弹簧的压缩量之比x1∶x2=k2∶k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分)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___cm。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A和LB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1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N/m(重力加速度g=10m/s2)。由表1数据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2的劲度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为了探求弹簧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A?B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

(1)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的原因是________.
(2)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_.
(3)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分)如图所示,物块Α、Β用一劲度系数为k=200N/m的轻弹簧相连静止于水平地面上,Α物体质量mA=2kg, Β物体质量mB="4Kg." 现用一恒力F=30N竖直向上拉物体A, 使Α从静止开始运动,当Α运动到最高点时Β刚好要离开地面但不能继续上升。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取g = 10m/s2。求:

(1)Β刚要离开地面时,拉力F做的功;
(2)Β刚要离开地面时Α的加速度大小;
(3)从Α开始运动到Α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对Α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原长为8cm的轻质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其刚开始运动时,弹簧的长度为11cm,当弹簧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的长度为10.5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200N/m。求: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大?
(2)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
(3)物体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g均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分)如图所示,质量为20kg的方形物体置于水平面上,它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两等长轻弹簧OA、OB一端分别连接于物体上相距为24cm的A、B两点,另一端共同连结于O点。当两轻弹簧刚好处于自由状态时,它们构成了一个1060的张角。现用一垂直于AB连线的水平力F向右拉O点,当把两弹簧之间的张角拉成740时,物体恰好能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此时两弹簧还等长。求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1000N/m  sin370=0.6  g=10m/s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物体A、B都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用水平拉力F分别拉物体A、B,所得加速度a与拉力F关系图线如图中A、B所示,则

A.μA>μB,mA>mB
B.μA<μB,mA<m   
C.μA>μB,mA<mB 
D.μA<μB,mA>m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