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电脑、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因为带静电而易吸附灰尘
C.干燥季节在暗处脱去化纤衣服时看到火花,是静电现象
D.油罐车车尾拖在地上的铁链,它的作用是避免静电造成的危害

分析 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出现多余的电荷从而带电;静电的产生有利有弊,有的需要防止,有时又可以利用,可以结合相应的原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故A错误;
B、电脑、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带有一定的静电,而静电易吸附灰尘等微小的物体.故B正确;
C、干燥季节在暗处脱去化纤衣服时看到火花,是由于摩擦产生了静电,属于静电现象.故C正确;
D、油罐车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里面的油在晃动,会由于摩擦产生静电,后面拖一条的铁链就可以及时的把产生的静电导走,有利于消除静电.这属于静电的防止.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是关于静电的防止与应用,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静电的防止与应用的具体实例.基础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A压在放于地面上的竖直轻弹簧k1上,上端与轻弹簧k2相连,轻弹簧k2上端与质量也为m2物体B相连,物体B通过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轻质小桶P相连,A、B均静止.现缓慢地向小桶P内加入细砂,当弹簧k1恰好恢复原长时,(小桶一直未落地)求
(1)小桶P内所加入的细砂质量;
(2)小桶在此过程中下降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如图1所示,一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斜面体C始终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物块能在C的斜面上保持静止,则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与斜面倾角α应满足什么关系?
(2)如图2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方块A和B紧挨着一起沿斜面体C的斜面匀速下滑,C始终静止在粗糙的地面上,A与B的接触面是光滑的.已知A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与C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斜面的倾角为α,求B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
②接①问,若将A、B对调位置,再同时由静止释放A、B,发现C依然能保持在地面不动,若C的质量为M,求C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应满足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下列物理量中哪些与试探电荷无关?(  )
A.电场强度B.电场力
C.电势差D.电势能    E.电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第2秒末的速度为4m/s,在第3秒末的速度为6m/s,求:
(1)它的加速度为多少?
(2)它的初速度为多少?
(3)它在第3秒内的位移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的物理量
B.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C.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没有联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图中是一块宽大的接地金属板的截面,在板的右侧面附近的P点有一带+q的固定的点电荷,当金属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板的右侧面上分布有负的感应电荷,而左侧面上没有感应电荷
B.感应电荷在板内任何一点的电场强度方向都指向P点
C.在板内离P点最近的一点场强最大
D.接地线断开后,板上各点电势仍等于地电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时位移为s,当位移为3s时,速度为(  )
A.$\sqrt{3}$vB.3vC.6vD.9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 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220V、50Hz交流电源.

(1)设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计算F点的瞬时速度vF的公式为vF=$\frac{{d}_{6}-{d}_{4}}{2T}$;
(2)若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0.02s,各个间距的数值如下表,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0.51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d1d2d3d4d5d6
间距(cm)0.681.863.555.768.4611.65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实际电压为210V,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不变(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