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受到的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C.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分析 1842年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一天,他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驰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汽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汽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感到极大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振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使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不同于振源频率的现象.这就是频移现象.因为,声源相对于观测者在运动时,观测者所听到的声音会发生变化.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这一比值越大,改变就越显著,后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解答 解:AB、多普勒效应说明观察者与波源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波频率会发生变化,但波源的频率不变,故A错误,B正确;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观察者和波源间位置的变化而产生的,向你驶来的汽车发出的汽笛声特别刺耳,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故C正确;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该题考查多普勒效应,对于多普勒效应,要知道在波源与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高,而在波源与观察者远离时接收频率变低;即高亢表示远离,低沉表示靠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如图所示为目前使用的自行车部分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中Ⅰ为大齿轮,其半径为r1,Ⅱ是小齿轮,其半径为r2,Ⅲ是自行车的后轮半径为r3,现假设某人骑自行车时蹬脚踏板的转速为nr/s,则此人与自行车共同前进的速度为 (设轮子与地面不打滑)(  )
A.$\frac{πn{r}_{1}{r}_{3}}{{r}_{2}}$B.$\frac{πn{r}_{2}{r}_{3}}{{r}_{1}}$C.$\frac{2πn{r}_{2}{r}_{3}}{{r}_{1}}$D.$\frac{{2πnr}_{1}{r}_{3}}{{r}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向心力突然消失后,它将做(  )
A.半径增大的匀速圆周运动B.半径减小的匀速圆周运动
C.匀速直线运动D.匀加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高分四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研制的一颗分辨率为50m的地球同步轨道光学卫星,2015年12月29日0时0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由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很高(距地面约36000km),所以发射时需要先将其发射到离地大约300km的近地圆轨道上,再通过变轨逐步转移到同步卫星轨道,已知地球半径大约为6400km,则下列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的是(  )
A.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的周期大约为1.5h
B.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的速度大约为7.7km/s
C.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速度大约为0.25km/s
D.卫星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加速度大约为0.22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甲、乙两颗卫星绕同一行星做圆周运动,运动方向相同,如图所示,卫星甲的周期为T1,卫星行星乙的周期为T2.若T2>T1,在某一时刻t0两颗卫星相遇(两卫星距离最近),问:
(1)至少经过多长时间,两颗卫星又相遇?
(2)至少经过多长时间,两卫星距离最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在匀强电场中,场强方向与△abc所在平面平行,ac⊥bc,∠abc=60°,$\overline{ac}$=0.2m,一个电量q=1×10-5C的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为零;同样的电荷从a移到c,电场力做功为1×10-3J,则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500V/m,沿ab由a指向bB.500V/m,垂直ab向上
C.1000V/m,垂直ab向上D.1000V/m,沿ac由a指向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2.如图所示,物体A、B通过细绳及轻质弹簧连接在轻滑轮两侧,物体A、B的质量都为m.开始时细绳伸直,用手托着物体A使弹簧处于原长且A与地面的距离为h,物体B静止在地面上,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放手后物体A下落,与地面即将接触时速度大小为v,此时物体B恰好不相对地面发生相对滑动(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frac{μmg}{(cosθ+μsinθ)h}$
B.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mgh-$\frac{1}{2}$mv2
C.此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上
D.下降过程中,因为细绳中的拉力发生了变化,故细绳对滑轮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物理兴趣小组想测量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表面粗糙,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的实验台上;木板上有一滑块,滑块右端固定一个小滑轮,钩码和弹簧称通过绕在滑轮上的细绳相连.放开钩码,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忽略滑轮的摩擦).接通电源,释放滑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处理纸带,得到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1)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某条纸带的一段,己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S1、S2、S3、S4已测出,请写出计算滑块加速度的表达式(要求尽量减小误差):a=$\frac{({S}_{4}-{S}_{2})+({S}_{3}-{S}_{1})}{4{T}^{2}}$.
(2)己知滑块和小滑轮的总质量为m,当弹簧测力的示数F时,较准确地测得加速度为a(重力加速度为g).则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2F-ma}{mg}$ (用m、F、a、g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下列各组的三个共点力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F1=5N,F2=5N,F3=1NB.F1=1N,F2=3N,F3=1N
C.F1=2N,F2=4N,F3=6ND.F1=6N,F2=10N,F3=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