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空呈蓝色是因为波长大的光容易被大气色散
B.傍晚阳光比较红是因为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吸收
C.微波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D.利用激光加工坚硬材料

分析 明确光的色散原理及应用,同根据色散现象解释相关现象;
明确微波炉的原理为微波引起水的振荡发热;
激光具有平行度好、能量高等特点.

解答 解:A、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得较多.故A正确;
B、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大气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傍晚的阳光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而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吸收;所以傍晚的阳光比较红.故B正确;
C、微波炉采用的原理是微波与水的频率接近,从而引起水的振荡发热;故C错误;
D、激光的能量较大,可以用激光加工竖硬材料;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光学现象以及应用,要求能正确掌握掌握光的色散以及各种色光的特征,同时注意它们的正确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为利用饮料瓶制作的水火箭.先在瓶中灌入一部分水,盖上活塞后竖直倒置,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当内部气压达到一定值时可顶出活塞,便能喷水使水火箭发射升空.在喷水阶段,可以认为瓶内气体与外界绝热,则喷水阶段瓶内气体的温度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瓶内壁单位面积上所受气体分子撞击的作用力减小(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说法中和物理学史不相符的有(  )
A.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枰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B.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C.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
D.卡文迪许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以下关于物理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示踪原子利用的是元素同位素的放射性
B.海市蜃楼属于光的衍射现象
C.人们利用紫外线消毒依靠的是紫外线明显的热效应
D.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属于光的干涉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质量为25kg的小孩坐在秋千上,小孩重心离拴绳子的横梁2.5m,如果秋千摆到最高点时,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是60°,忽略手与绳间的作用力,当秋千板摆到最低点时,
(1)求小孩摆到最低点时的速率.
(2)求小孩摆到最低点时对秋千板的压力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关于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则物体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赤道上的物体线速度最大B.在两极上的物体线速度最大
C.赤道上物体的角速度最大D.北京比南京的角速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有一种大型器械,它是一个圆形大容器,筒壁竖直,游客进入容器后紧靠筒壁站立,当圆筒开始转动后,转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突然地板塌落,然而游客却发现自己没有落下去,这是因为(  )
A.游客处于超重状态B.游客处于失重状态
C.游客受到的摩擦力大于重力D.筒壁对游客的弹力提供向心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8.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在t=0.5s时,质点P恰好第二次到达波谷,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速大小为10m/s
B.如果x=5m处就是波源,则波源起振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
C.t=0.4s时,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谷
D.当质点P恰好第二次到达波谷时,质点Q正在平衡位置处
E.当质点Q在波谷时,质点P一定在波峰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如图甲为一竖直固定的光滑圆环轨道,小球由轨道的最低点以初速度v0沿圆环轨道做圆周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用压力传感器测得小球对轨道的压力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取轨道最低点为零势能面、重力加速度为g).则可以求出(  )
A.圆环轨道的半径R=$\frac{{{v}_{0}}^{2}}{5g}$
B.小球的质量m=$\frac{{F}_{m}}{g}$
C.小球在轨道最低点的动能Ek=$\frac{{F}_{m}{{v}_{0}}^{2}}{12g}$
D.小球在轨道最低点的机械能E=$\frac{{F}_{m}{{v}_{0}}^{2}}{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