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两个导热的圆筒底部有一条细短管连通,圆筒内装有约20cm深的水银,K为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左侧大圆筒的横截面积S1=800cm2,水银面到圆筒顶部的高度H=115cm,水银上方是空气,空气的压强P1=100cmHg,室温t1=27℃。左侧圆筒中竖直放置一根托里拆利管,管的横截面积远小于两圆筒的横截面积,托里拆利管中水银上方有氮气,氮气柱的长度L1=20cm,水银柱的高度L2=70cm。右侧小圆筒的横截面积S2=100cm2,一个活塞紧贴水银放置。已知大气压强P0=75cmHg。求:
(ⅰ)若环境温度缓慢升高60℃,左侧圆筒内空气的压强变为多大?
(ⅱ)在环境温度为60℃时,用力控制右侧圆筒中活塞,打开阀门K,使活塞缓慢升高h1=40cm后固定,则托里拆利管中氮气柱的长度最终变为多大?(结果可以带根号)
【答案】(ⅰ)12cmHg(ⅱ)18.6cm
【解析】(ⅰ)设升温后左侧大圆筒空气的压强变为P2,因阀门关闭,大圆筒内空气做等容变化,有:
其中:T1=300K,T2=360K
带入数据解得:P2=120cmHg
(ⅱ)阀门打开并控制活塞缓慢上升h1时,因左侧大圆筒中空气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左侧大圆筒水银面下降高度设为h2,有:S2h1=S1h2,
可得h2=5cm
同时,左侧大圆筒中空气做等温变化,设空气高度变为
空气的压强为P3,有:
解得:P3=115cmHg
设托里拆利管中密闭氮气柱的横截面积为S,最终长度为Lx,其初始压强为PL1,最终压强为PLx,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方程:
其中:
解得氮气柱的最终长度为: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t时刻起,头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1.2m/s,头二秒内的平均速度是1m/s,则:
(1)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2)t时刻的即时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选修1-1模块(本题共2小题,共16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12分)
(1)(4分)下面关于各种电器应用的电磁学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微波炉是用电热棒加热食物的
B.变压器应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C.电视机的显像管应用了磁场使电子束偏转的原理
D.电磁灶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2)(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金属杆放在相距1m的两水平轨道上,金属杆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两轨道间存在着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当杆中通有方向如图所示大小为5A的恒定电流时,可使金属杆向右匀速运动(g=10m/s2)
①判断两轨道间磁场的方向;
②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这部巨著表明,一切能够计时与测量的运动,无论是在地球上的或是在太阳系内的都可用相同的数学公式来加以描述。”该巨著的发表
A. 揭开了近代生物学发展的序幕
B. 鼓舞人们运用理性去探索社会运行法则
C.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改变了物理学界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电阻率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 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B. 电阻率由导体的材料决定,且与温度有关
C. 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一定大
D. 有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用来制成标准电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若木块A与B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关于木块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螺线管匝数n=1 500匝,横截面积S=20 cm2,螺线管导线电阻r=1 Ω,电阻R=4 Ω,磁感应强度B的B-t图象如图所示(以向右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阻R的电流方向是从A到C
B. 感应电流的大小保持不变
C. 电阻R的电压为6 V
D. C点的电势为4.8 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透过平行与日光灯的窄缝观察发光的日光灯时能看到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
B. 在镜头前装上偏振片滤掉水面反射的偏振光,可使水中鱼的像更清晰
C. 不同波长的光在玻璃中传播时,波长越短,速度越慢
D. 在同一地点,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的平方与其摆长成正比
E. 已知弹簧振子初始时刻的位置及振动周期,就可知弹簧振子任意时刻的运动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