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
B. | 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并通过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 |
C. | 氘核${\;}_{1}^{2}$H和氘核${\;}_{1}^{3}$H结合成氦核${\;}_{2}^{4}$H的核反应方程为${\;}_{1}^{2}$H+${\;}_{1}^{3}$H→${\;}_{2}^{4}$He+${\;}_{0}^{1}$n+17.6MeV,这个核反应属于聚变反应 | |
D. | 入射光线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 |
E. | 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跃迁中,电子处在n=3轨道上比处在n=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近,当大量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6条 |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区分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根据光电效应的特点,玻尔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 解: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居里夫人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故B错误
C、${\;}_{1}^{3}H{+}_{1}^{3}H{→}_{2}^{4}{H}_{e}^{\;}{+}_{0}^{1}n$,这个属于聚变反应,故C正确;
D、入射光线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仍能发生光电效应,因为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就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E、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跃迁中,电子处在n=3轨道上比处在n=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近,当大量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frac{4(4-1)}{2}=6$条.
故选:ACE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到物理学史、聚变反应、光电效应和玻尔理论,这些内容高考的要求低,难度小,记忆的知识点多.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0N | B. | 1.0N | C. | 0.10N | D. | 0.010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卫星在轨道Ⅰ上运行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Ⅱ上运行的周期 | |
B. | 卫星由轨道Ⅲ进入轨道Ⅱ需在B点加速 | |
C. | 卫星在轨道Ⅱ上经过A点时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点时的速度 | |
D. | 卫星在轨道Ⅱ上从A点向B点运行时,速度不断增大,机械能不断增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木星受到太阳引力小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 |
B. | 木星绕太阳加速度大于地球绕太阳的加速度 | |
C. | 木星绕太阳公转周期大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 | |
D. | 小行星接近木星过程动能不断增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牛顿通过“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
B. | 开普勒将第谷的几千个数据归纳出简洁的三定律,掲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 |
C. | 用质点来代替实际物体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 |
D. |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得出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1减小,F2减小 | B. | F1减小,F2不变 | C. | F1增大,F2增大 | D. | F1不变,F2减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