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
B. | 将物体视质点,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 |
C. | 用比值法来描述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其表达式a=$\frac{F}{m}$ | |
D. |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装置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分析 根据开普勒、牛顿、卡文迪许的物理学贡献,以及物理的研究方法,即可解答.
解答 解:A、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故A错误.
B、将物体视质点,采用了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方法,故B错误.
C、由a=$\frac{F}{m}$知,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可知,该式不是比值法定义的.用比值法来描述加速度这个物理量,其表达式是a=$\frac{△v}{△t}$.故C错误.
D、卡文迪许通过扭秤装置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学史和物理学研究方法,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保持d不变,减小S,则C变小,θ变大 | B. | 保持d不变,减小S,则C变大,θ变大 | ||
C. | 保持S不变,增大d,则C变小,θ变小 | D. | 保持S不变,增大d,则C变大,θ变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两列波相遇时,P点的振幅可达A1+A2 | |
B. | 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 | |
C. | 两列波相遇时,各自保持原来的波形独自传播 | |
D. | 两列波相遇后,绳上波峰位移可达A1+A2的点只有1个,此点在P点的左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若纵坐标表示位移,则A质点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 |
B. | 若纵坐标表示位移,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 |
C. | 若纵坐标表示速度,则B物体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加 | |
D. | 若纵坐标表示速度,则在t=4s时刻,两物体相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电压表V读数变大 | B. | 电流表A1读数变大 | ||
C. | 电流表A2读数变大 | D. | 灯泡L1消耗的电功率变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电荷在Q处时将具有8×10-6J的动能 | |
B. | 电荷在Q处时将具有8×10-6J的电势能 | |
C. | 电荷的动能减少了8×10-6J | |
D. | 电荷的电势能减少了8×10-6J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初始速度(m/s) | 经过时间(s) | 末速度(m/s) | |
甲 | 5 | 5 | 10 |
乙 | 0 | 10 | 10 |
丙 | 0 | 10 | 20 |
丁 | 0 | 20 | 30 |
A. | 甲的初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大 | B. | 乙的速度变化最小 | ||
C. | 丙的速度变化最快 | D. | 丁的末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