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静止,斜面与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5.求:水平力F的大小范围.

分析 若物体刚好不下滑,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重力、水平力F、斜面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此时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达到最大值.根据平衡条件和摩擦力公式求出F的最小值,同理,物体刚好不上滑时求出F的最大值,再得到F的范围.

解答 解:设物体刚好不下滑时F=F1,作出力图如图.则由平衡条件得:
  F1•cosθ+μN1=G•sinθ,
  N1=F1•sinθ+G•cosθ.
联立解得:F1=$\frac{sin37°-μcos37°}{cos37°+μsin37°}$mg=$\frac{0.6-0.5×0.8}{0.8+0.5×0.6}$×20N=$\frac{40}{11}$N;
设物体刚好不上滑时F=F2,则:
F2•cosθ=μN2+G•sinθ,
N2=F2•sinθ+G•cosθ,
得:F2=2mg=40N
故水平力F的大小范围为$\frac{40}{11}$N≤F≤40N.
答:水平力F的大小范围为$\frac{40}{11}$N≤F≤40N.

点评 本题关键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作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当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刚要滑动时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如图,真空中有一半径为R、电荷量为+Q的均匀带电球体,以球心O为坐标原点,沿半径方向建立x轴,P点为球面与x轴的交点.已知均匀带电球体,x≥R处的电场分布与电荷量全部集中在球心时相同,而均匀带电球壳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k为静电力常量,则(  )
A.球内部各点的电势相等
B.球内部的电场为匀强电场
C.x轴上各点中,P点场强最大
D.x轴上x1(x1<R)处场强大小为$\frac{{kQ{x_1}}}{R^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研究重锤的落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在实验所需的物理量中,需要直接测量的是C,通过计算得到的是D(填写代号).
A.重锤的质量         B.重锤底部距水平地面的高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
(2)(多选)在实验得到的纸带中,我们选用如图乙所示的起点O(与相邻点之间距离约为2mm)的纸带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中A、B、C、D、E、F、G为七个相邻的原始点,F点是第n个点.设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表达式可以用在本实验中计算F点速度vF的是CD.
A.vF=g(nT )                 B.vF=$\sqrt{2g{h}_{n}}$
C.vF=$\frac{{h}_{n+1}-{h}_{n-1}}{2T}$               D.vF=$\frac{{x}_{n+1}+{x}_{n}}{2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0.今年是唐山地震四十周年纪念,汶川地震八周年纪念,时光穿越灾难,也见证重生,我们在废墟上又建设了美好家园.对于汶川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往北推进,向亚洲板块挤压并不断地向亚洲板块下插入,导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地震多发的断裂带,其中就包括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一地震带非常活跃,估计地震的震源就在此.地震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我们就称之为地震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又称疏密波,其特征是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较快,是推进波,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又称剪切波,其特征是振幅较大、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较慢,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但其周期最长、振幅最大.因此,是地震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据资料记录,汶川地震发生时,位于成都的某观测站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相差25s,并测得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约为9km/s和4km/s.实验还测得,地震波在几种沉积岩中的波速如表所示:
岩石类型速度(m/s)
湿砂600~800
粘土1200~2500
砂岩1400~4500
对于地震波运动的全面了解,我们还需要理解波的其它性质,比如波的干涉、衍射和共振等现象,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研究中.我们相信对于地震波了解的越多,人类躲避灾难的能力就越强.请仔细阅读上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汶川地震中,位于震源上方的震中某中学地震测报组有单摆A与竖直弹簧振子B(如图所示),请判断地震发生时哪一个模型先有明显振动,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利用汶川地震中的某些数据,估算成都某观测站离震源的距离;
(3)某次地震中,一列横波由粘土进入湿砂中(设频率不变),试分析说明此列波在哪种地质结构中衍射现象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1)如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a=0.496m/s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CD.(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m}_{3}g-({m}_{2}+{m}_{3})a}{{m}_{2}g}$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论据:没有考虑打点计时器给纸带的阻力、细线和滑轮间、以及空气等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某课题小组利用如图(Ⅰ)所示的装置研究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带定滑轮的木板水平放置,位移传感器的发射器固定在木块上,接收器固定在木板靠近滑轮的一端.实验过程中接收器通过数据采集器能记录木块从某一位置开始运动的位移x与所对应的时间t.在细绳一端悬挂质量m1=175g的钩码,木块开始运动后开启位移传感器,接收器电源,通过数据采集器处理数据得到如图(Ⅱ)所示$\frac{x}{t}$-t图象中的图线“甲”;保持木块质量不变,减少钩码数量,悬挂钩码质量m2=125g,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如图(Ⅱ)所示的图线“乙”,重力加速度取10m/s2,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
(1)开启位移传感器,接收器电源时木块运动的速度为0.2m/s;图线“甲”所对应木块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图线“乙”所对应木块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为1m/s2
(2)木块(含位移传感器)的质量为0.275kg.
(3)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把两个相同的电容器A和B连接起来,如右图所示.当它们带有一定电量时,电容器A中带电微粒M恰好静止.现在使电 容器B板错开,而间距不变,使它们的正对面积变为原来的$\frac{1}{2}$,则此时M 的加速度为(  )
A.gB.$\frac{g}{2}$C.$\frac{g}{3}$D.$\frac{g}{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5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为此取来两节新的干电池、开关和若干导线及下列器材:
A.电压表0~3V,内阻约为1kΩ
B.电压表0~15V,内阻约为5kΩ
C.电流表0~0.6A,内阻0.05Ω
D.电流表0~3A,内阻0.01Ω
E.滑动变阻器0~10Ω
F.滑动变阻器0~100Ω
①要求较准确地测出其阻值,电压表应选A,电流表应选C,滑动变阻器应选E.(填序号)
②根据所选器材本实验的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填内接法或外接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速度都是90km/h的甲、乙两列火车,在同一水平轨道上相向而行,当他们相距90km时,一只燕子以150km/h的速度离开甲车车头向乙车飞去,当它到达乙车头时车又立即以原速率返回,假设燕子每次折返时都不减速,并这样继续在两车头之间来回飞,当两车头相遇时,这只燕子飞了多少km?它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大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