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刻度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ⅰ)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mgR;
(ⅱ)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frac{mg{s}^{2}}{4h}$;
(ⅲ)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mgR-$\frac{mg{s}^{2}}{4h}$;
(ⅳ)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R}{L}-\frac{{s}^{2}}{4hL}$.
(2)回答下列问题:
(ⅰ)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通过多次实验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ii)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接缝B处不平滑等 (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分析 (1)物块由A到B点过程,由动能定理可以求出物块到达B时的动能;
物块离开C点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知识可以求出物块在C点的速度,然后求出在C点的动能;
由B到C,由动能定理可以求出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由功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
(2)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误差偏大的原因是存在摩擦阻力

解答 解:(1)(i)从A到B,由动能定理得:mgR=EKB-0,则物块到达B时的动能EKB=mgR;
(ii)离开C后,物块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有:s=vCt
竖直方向有:h=$\frac{1}{2}$gt2
物块在C点的动能为:EKC=$\frac{1}{2}$mvC2
解得:EKC=$\frac{mg{s}^{2}}{4h}$
(iii)由B到C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Wf=$\frac{1}{2}$mvC2-$\frac{1}{2}$mvB2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f=mgR-$\frac{mg{s}^{2}}{4h}$;
(iV)B到C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Wf=μmgL=mgR-$\frac{mg{s}^{2}}{4h}$,
则:μ=$\frac{R}{L}-\frac{{s}^{2}}{4hL}$;
(2)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通过多次实验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他的可能是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接缝B处不平滑等.
故答案为:(1)(i)mgR;(ii)$\frac{mg{s}^{2}}{4h}$;(iii)mgR-$\frac{mg{s}^{2}}{4h}$;(iV)$\frac{R}{L}-\frac{{s}^{2}}{4hL}$;(2)(i)通过多次实验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ii)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接缝B处不平滑等

点评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平抛运动规律、功的计算公式即可正确解题,学会根据实验数据来实验结果分析,注意实验误差不会没有,只能降低.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如图,在距地面高为H=45m处,某时刻将一小球A以初速度v0=10m/s水平向右抛出,与此同时在A的正下方有一质量mB=1kg的物块B受水平向右恒力F=6N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A、B均可视为质点,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1)A球从抛出到落至地面所用的时间.
(2)A球落地时,A、B之间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a、b、c、d是四种不同的金属丝.

现有几根康铜合金丝和镍铬合金丝,其规格如下表所示.
编号材料长度L/m横截面积S/mm2
A镍铬合金0.800.80
B镍铬合金0.500.50
C镍铬合金0.300.50
D镍铬合金0.301.00
E康铜丝0.300.50
F康铜丝0.800.80
(1)电路图中四种金属丝应分别选上表中的C、B、D、E(用编号表示).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一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如图乙,则该金属丝的直径为1.030mm.
(3)为测量某一种电阻丝单位长度上的电阻R0,某同学利用一段带有滑动片P且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和下列器材做实验.
A.电流表:量程500mA,内阻4Ω;
B.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Ω,最小变量为0.1Ω;
C.定值电阻R:阻值为1.2Ω;
D.电源:电动势为6V,内阻r=0.4Ω;
E.开关S、导线若干.
实验时采用如图丙所示电路(虚线框中电路未画出),滑动片P与电阻丝接触良好,且AP长记为L,其他导线电阻不计.改变电阻丝连入电路的长度L,分别测出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值如下表:
12345
L/m0.500.400.300.200.10
I/A0.830.961.111.391.78
$\frac{1}{I}$/A-11.201.040.900.720.56
①在图丁中作出电阻丝的$\frac{1}{I}$-L图象;
②由$\frac{1}{I}$-L图象得出该电阻丝单位长度上的电阻R0=9.6Ω.
③请将实验电路图中虚线框中电路补充完整.要求:无论P滑至何处,电流表均安全,并且尽可能准确地测出上表中的电流值.此时电阻箱R'连入电路的阻值为1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在利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

(1)需要测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和下落高度h,某小组的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共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其中正确的是D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测出下落时间t,通过v=gt计算出瞬时速度v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通过v=$\sqrt{2gh}$计算瞬时速度v
C.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袋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并通过h=$\frac{{v}^{2}}{2g}$计算出高度h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袋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
(2)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在打出的纸带上选取连续打出的五个点A、B、C、D、E,如图所示.测出A点距离起始点O的距离为s0,A、C两点间的距离为s1,C、E两点间的距离为s2,根据前述条件,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关系式32g(s0+s1)=f2(s1+s22,即验证了物体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而在实际的实验结果中,往往会出现物体的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有一学生在深入研究电磁感应时,自己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铝板制成U型框,将一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框中,使整体在匀强磁场中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向左以速度v匀速运动,悬线拉力为FT,则(  )
A.悬线竖直,FT=mgB.悬线倾斜,FT=mg
C.悬线竖直,FT<mgD.无法确定FT的大小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有220V、100W灯泡一个,其工作时灯丝电阻是484Ω.若每天使用5小时,则8月份耗电15.5度,若每度电的费用为0.56元,则应付电费8.68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所示,质量为M=2kg的圆环状弹性物块A(可视为质点),套在质量为m=1kg、长L=6.9m的直立均匀杆B上端,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f=mg,且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杆下端距地面高H=0.8m,重力加速度为g=10m/s2,将杆和物块均从静止开始释放,杆下端与地面碰撞后以原速率反弹,不计碰撞时间及空气阻力,求:
(1)杆第一次刚要触地时速度的大小v0
(2)物块在杆上运动的时间;
(3)物块刚要触地时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
B.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D.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一个物体以v0=8m/s的初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滑,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冲到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6 m/s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D.5 s内的位移大小是1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