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质量为5t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加速度a=2m/s,所受阻力为1.0×103N,汽车起动后第1秒末的即时功率为

A.2kWB.22kWC.11kWD.20kW

【答案】B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F-f=ma

解得:

F=f+ma=1.0×103N+5000×2N=1.1×104N

1s末的速度为:

v=at=2×1=2m/s

故瞬时功率为:

P=Fv=1.1×104N×2m/s=22kW

A2kW,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

B22kW,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

C11kW,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20kW,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荡秋千是大家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如图是荡秋千的示意图,若人直立站在踏板上,从绳与竖直方向成90°角的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摆到最低点B时,两根绳对踏板的总拉力是人所受重力的两倍.随后,站在B点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使秋千恰好能摆到绳与竖直方向成90°角的C点.设人的重心到悬杆的距离为l人的质量为m,踏板和绳的质量不计,人所受空气阻力与人的速度成正比.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人从A点运动到最低点B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mgl

B. 人从A点运动到最低点B的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mgl

C. 站在B点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做的功小于mgl

D. 站在B点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做的功大于m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有一个重量为20 N的小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底边长AB40 cm,高BC30 cm,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物体在一沿斜面向上的大小为F20 N的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将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并保持不变,则此时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10 N B. 14 N

C. 8 N D. 4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伏安法测某一电阻时,用电流表外接法测得结果为R1,用电流表内接法测得结果为R2,若电阻的准确值为R,则(  )

A. R1RR2B. R1RR2C. RR1R2D. RR1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在两极板间有一正电荷(电量很小)固定在P点,如图所示.E表示两极板间的场强,U表示电容器的电压,EP表示正电荷在P点的电势能,若保持负极板不动,将正极板移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则( )

A. U变小,E不变

B. E变大,EP变大

C. U变小,EP不变

D. U不变,EP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李明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如图甲所示

(1)试在图甲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F2的合力图示______,并用F表示此力

(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只增大某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要调整另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即可

(3)图乙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F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哪一个人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_____

A.李明的实验 B.张华的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06s内其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分别描述物体在02秒,24秒,最后1秒的运动情况;

(2)0~2秒内的加速度;

(3)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距离;

(4)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粒子自静止开始,经MN板间的电场加速后,从A点垂直于磁场边界射入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该粒子离开磁场时的位置P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已知MN两板间的电压为U,粒子的重力不计.

1)正确画出粒子由静止开始至离开匀强磁场时的轨迹图(用直尺和圆规规范作图);

2)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规律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分别是(  )

A. 牛顿、卡文迪许B. 卡文迪许、牛顿C. 牛顿、赫兹D. 卡文迪许、赫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