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如图所示,V1、V2的内阻分别为3000Ω和1500Ω,R1=R2=500Ω,如果保持电压U不变,当S接通后电压表的读数V1、V2关系是(  )
A.V1>V2B.V1=V2
C.V1<V2D.不能确定V1和V2谁大

分析 开关S断开时,两电压表串联,总电压为U,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1与电阻R1并联,电压表V2与电阻R2并联,两部分再串联,总电压等于U.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两电压表的读数进行分析.

解答 解:当电键S断开时,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得知: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分别为$\frac{2}{3}U$和$\frac{1}{3}U$;
${R}_{V1}^{\;}=3000Ω=3KΩ$     ${R}_{V2}^{\;}=1500=1.5KΩ$
${R}_{1}^{\;}={R}_{2}^{\;}=500Ω=0.5KΩ$
当电键S闭合后,电压表V1与电阻R1并联,并联电阻为$\frac{3×0.5}{3+0.5}$kΩ=$\frac{3}{7}$kΩ.电压表V2与电阻R2并联,并联电阻为$\frac{1.5×0.5}{1.5+0.5}$kΩ=$\frac{3}{8}$kΩ,电压表${V}_{1}^{\;}$和${V}_{2}^{\;}$的示数之比8:7,则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分别为$\frac{8}{15}$U和$\frac{7}{15}$U;所以${V}_{1}^{\;}>{V}_{2}^{\;}$.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电路的计算问题,在认识电路的连接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进行计算,运用的是比例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6.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l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固定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t1=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试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2)第ls内拉力F的平均功率;
(3)物体返回原处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如图所示,光滑绝缘水平直槽上固定着A、B、C三个带电小球,它们的质量均为m,间距均为r,QA=+8q,QB=+q.现对C球施一水平力的同时放开三个小球,欲使三个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间距r不变,求:
(1)球C的电性和电量;
(2)水平力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有一串佛珠,穿在一根长1.8m的细线上,细线的首尾各固定一个佛珠,中间还有5个佛珠.从最下面的佛珠算起,相邻两个佛珠的距离为5cm、15cm、25cm、35cm、45cm、55cm,如图所示.某人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佛珠紧靠水平桌面.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第2、3、4、5、6、7个佛珠(  )
A.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桌面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
C.依次落到桌面上的速率关系为1:$\sqrt{2}$:$\sqrt{3}$:2:$\sqrt{5}$:$\sqrt{6}$
D.其中的第4个佛珠落到桌面上的速率为3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有一艘宇宙飞船以速度v0=10km/s在太空中匀速飞行,突然进入一密度ρ=10-7kg/m3的微陨石尘区,假设微陨石与飞船碰撞后即附着在飞船上.
(1)微陨石不断附着在飞船上,当飞船上附着的微陨石质量为飞船质量的三分之一时,飞船的速率变为多少?
(2)欲使飞船保持原速度不变,试求飞船的助推器的助推力应增大为多少.(已知飞船的正横截面积S=2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有如下记录,则记录中表示瞬时速度的有(  )
A.质点在前5s内的速度是8 m/s
B.质点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 m/s
C.质点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是15 m/s
D.质点通过某一路段的速度为10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电子在电场中运动时,仅受电场力作用,其由a点运动到b点的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图中一组平行等距实线是电场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点的电势都比b点高B.a点的场强都比b点小
C.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动能减小D.电子由a点运动到b点,电势能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所示,物体A分别与水平面、竖直墙面以及物体B发生接触,所有的接触面均光滑,A,B均静止,则(  )
A.物体A受四个力作用B.物体A受三个力作用
C.物体A受二个力作用D.物体B受三个力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