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氢原子从n=2的状态跃迁到n=6的状态时,发射出光子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指大量该元素的原子核中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C.方程${\;}_{92}^{238}$U→${\;}_{90}^{234}$Th+${\;}_{2}^{4}$He表示的是核聚变
D.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时吸收能量

分析 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一定的能量;根据半衰期的定义分析;产生α粒子的核反应属于α衰变;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能量.

解答 解:A、根据波尔理论,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一定的能量,所以当氢原子从n=2的状态跃迁到n=6的状态时,吸收光子.故A错误;
B、根据半衰期的定义可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指大量该元素的原子核中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故B正确;
C、方程${\;}_{92}^{238}$U→${\;}_{90}^{234}$Th+${\;}_{2}^{4}$He中,产生了一个α粒子,所以该核反应属于α衰变;故C错误;
D、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时有质量亏损,释放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能级跃迁,半衰期、核反应等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知道基本概念,很容易解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如图所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OO′轴匀速转动,磁场方向与转轴垂直,线圈匝数n=40匝,内阻r=0.1Ω,长l1=0.05m,宽l2=0.04m,转速为3000r/min,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 T,线圈两端接有阻值为R=9.9Ω的用电器和一个交流电流表.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线圈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动势;
(2)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t=$\frac{1}{600}$s时刻电流表的读数;
(3)从图示位置开始,线圈转过60°和120°,通过用电器的电荷量之比;
(4)1min内外力需要提供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所示,将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与电池正、负极相接,两板间一带电液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现贴着下板迅速插入一定厚度的金属板,则在插入过程中(  )
A.电路将有逆时针方向的短暂电流B.电容器的带电量减小
C.带电液滴仍将静止D.带电液滴将向下做加速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220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每隔0.02s打一个点;实验中在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并要放在纸带的上面(选填“上面”还是“下面”);处理纸带时,每隔3个点选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8s.如果用它测量时,实验者不知工作电压的频率变成了60Hz,仍按50Hz的频率计算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时,这样算出的速度值域物体速度的真实值相比是偏小(选填“偏大”还是“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在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小灯泡(3.8V,0.3A)、电流表(0~0.5A,内阻约为0.4Ω)、电压表(0~15V,内阻约为20kΩ)以及滑动变阻器(5Ω,2A)等实验器材.
(1)如果既要满足小灯泡两端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又要测量误差较小,应从图一所示的电路中选择B电路做实验电路.(填对应电路图下面的字母)
 
(2)实验得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二所示.如果将这个小灯泡接到电动势为1.5V,内阻为5Ω的电源两端,小灯泡消耗的功率是0.10(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如图所示,小球A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一端连接小球A,另一端连在O点正下方的B点,悬点O到B点的距离也为L,小球A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T1,弹簧的弹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原长相等,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仍使小球A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T2,弹簧的弹力为F2,已知k2<k1,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1>T2B.T1=T2C.F1>F2D.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所示是氢原子的能级图,现有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的光子中,只有一种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3跃迁到n=2时辐射的光子
B.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基态,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C.该光子一定是氢原子从激发态n=2跃迁到基态时辐射的光子
D.若氢原子从激发态n=4跃迁到n=3,辐射出的光子一定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普朗克曾经大胆假设: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B.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C.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这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D.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长木板的上表面在O点相切,一竖直标尺紧贴圆弧轨道左侧放置,圆弧曲面与标尺竖直面相切.
(1)在A点由静止释放物块,物块经圆弧轨道滑上长木板,最后停在a点,改变滑块释放的位置于B点,物块最后停在长木板上的b点,量出A、B间的高度h,a、b间的距离L,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frac{h}{L}$.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多次改变物块释放的位置,测出每次物块释放的位置离A点的高度h,最后停在长木板上的位置离O点的距离x,作出x-h图象,则作出的图象应该是过原点(填“过原点”或“不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求出图象的斜率为k,则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frac{1}{k}$.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