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
B.天然放射现象中β射线的实质是电子,来源于核外电子
C.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D.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分析 明确单位制的基本内容,知道牛顿属于导出单位;
β衰变属于核反应,所释放的电子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的电子;
明确物理学史,知道各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

解答 解:A、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对应的公式为F=ma,故A错误;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的电子,不是来源于核外电子,故B错误;
C、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故C正确;
D、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力学单位制、射线的性质以及对应的物理学史等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如图所示,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薄壁玻璃管开口向下竖直插在装有水银的水银槽内,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水银槽的截面积上下相同,是玻璃管截面积的10倍.玻璃管截面积S=1.0cm2开始时管内空气柱长度为6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50cm.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上移(管口未离开槽中水银),使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变成60cm.(大气压强相当于75cmHg=1.0×105Pa),求:
(1)此时管内空气柱的长度;
(2)大气压力对槽内水银面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如图所示,两水平线L1和L2分别是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正方形线框abcd由均匀材料之制成,其边长为L(小于磁场的宽度)、质量为m、总电阻为R.将线框在磁场边界L1的上方高h处由静止开始释放,已知线框的ab边刚进入磁场时和刚穿出磁场时的速度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边刚进入磁场时,ab两端的电势差为$\frac{3}{4}$BL$\sqrt{2gh}$
B.ab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做加速度向上的匀减速运动
C.ab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加速度的大小为$\frac{{B}^{2}{L}^{2}\sqrt{2gh}}{mR}$-g
D.线框从开始下落到刚穿出磁场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等于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如图所示,水平转盘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块,物块随转盘做匀速圆周运动,当物块到转轴的距离为r时,连接物块和转轴的绳刚好被拉直(绳上张力为0).已知物块和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其正压力的μ倍,重力加速度为g.当转盘的角速度ω=2rμg时,求绳的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为了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实验小组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好实验电路,合上开关.
测出几组电流、电压的数值,并画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这个电池的电动势E=1.5V,内阻r=2.5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则可知(  )
A.两弹簧振子振幅相同
B.振子的振动频率之比f:f=1:2
C.振子乙速度最大时,振子甲速度为零
D.两弹簧振子所受回复力最大值之比F:F=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图1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动图象,图2所示为该波中x=4m处质点P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波的波速为0.25 m/s
B.此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C.t=0.5 s时质点P移动到x=2 m处
D.t=0.5 s时质点P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手持铁球的跳远运动员,起跳后,当他运动到最高点时欲提高跳远成绩,运动员应将手中的铁球(  )
A.竖直向上抛出B.向前方抛出C.向后方抛出D.竖直向下抛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由纽曼、韦伯在对理论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总结出的规律
C.楞次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D.安培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