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温度升高,则每个气体分子的动能都将变大
B.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
C.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
D.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E.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如果油膜没有充分展开,测出来的分子大小将偏小

分析 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物体的内能是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之和;气体的内能是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之和;两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根据△E=Q+W判定D选项;根据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原理判定E选项.

解答 解:A、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不是每个气体分子的动能都将变大.故A错误;
B、根据分子力的特点可知,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故B正确;
C、气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故C正确;
D、在绝热过程中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外界对气体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故D正确;
E、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如果油膜没有充分展开,则测量的油膜的面积偏小,所以测出来的分子大小将偏大.故E错误.
故选:BCD

点评 该题考查温度的微观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气体的内能,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符号法则是解题中容易错误的地方,要多加注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所示.一固定足够长的斜面MN与水平面的夹角α=30°,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1kg的小球P,Q是一带竖直推板的直杆.现使竖直杆Q以水平加速度a=2$\sqrt{3}$m/s2水平向右从斜面底N开始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而推动小球P沿斜面向上运动.小球P与直杆Q及斜面之间的摩擦均不计,直杆Q始终保持竖直状态,求:
(1)该过程中小球P的加速度大小,
(2)直杆Q对小球P的推力大小.(可以用根式表示)
(3)直杆Q从开始推动小球P经时间t=0.5s后突然停止运动并立即撤出,求此后小球P由于惯性向上滑动达到的最高点与N点的距离及返回到N点所用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C.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D.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放置一长为L=4.5m、质量为m1=0.5kg的木板A,一质量为m2=1kg的小物体B以初速度υ0=6m/s滑上A的上表面.A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1,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10m/s2
(1)试分析判断小物体B能否从A的上表面滑出,若能滑出,求小物体B从A的上表面滑出所需要的时间.
(2)为使小物体B恰好不从A的上表面滑出,可以在小物体B开始滑上A的上表面的同时对A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恒力F,试求水平向右的恒力F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楞次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B.法拉第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C.库仑最早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D.伽利略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平直公路上的一辆汽车,在恒定功率牵引下由静止出发,200s的时间内行驶了1500m,则200s末汽车的速率(  )
A.大于7.5m/sB.等于7.5m/sC.大于15m/sD.等于1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加速度的实验装置.他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两个光电门A、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静止释放滑块沿倾斜气垫导轨匀加速运动通过光电门A、B,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A、B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a、△tb和遮光条从A到B时间t;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2.25×10-3m.由所测物理量计算得到滑块加速度大小a=$\frac{d(△{t}_{a}-△{t}_{b})}{△{t}_{a}△{t}_{b}t}$(用△ta、△tb、t、d表示)
(2)在该实验中选用的遮光条宽度很窄,其理由是:位移越短,则平均速度可认为等于瞬时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于20世纪初进行了多次实验,比较准确的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其实验原理可以简化为如下模型:两个相距为d的平行金属板A、B水平放置,两板接有可调电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油滴因摩擦而带有一定的电荷量,将两板间的电势差调节到U时,带电油滴恰好悬浮在两板间;然后撤去电场,油滴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下落的油滴很快达到匀速下落状态,通过显微镜观测这个速度的大小为v,已知这个速度与油滴的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重力加速度为g.则计算油滴带电荷量的表达式为(  )
A.$q=\frac{kvd}{U}$B.$q=\frac{vdg}{kU}$C.$q=\frac{kv}{Ud}$D.$q=\frac{vg}{kU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如图所示,带有一定电量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场强为E,正交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带电粒子以速度v0射入,恰好沿直线匀速通过两板(不计重力).要使带电粒子的一点情况不受影响,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A.只增大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距离
B.只改用一束比荷不同于原来的带电粒子
C.只使带电粒子的入射方向变为非水平方向
D.只增大带电粒子射入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