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两完全相同、质量均为m的光滑球A、B,放在竖直挡板和倾角为的斜面间处于静止,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相等
B.斜面对A球的弹力大小为
C.斜面对B球的弹力大小为
D.B球对A球的弹力大小为
A

试题分析: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可知斜面对A的弹力,B正确;B对A的弹力为,D正确;
对B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则:,而
联立可得斜面对B球的弹力大小为,因此C正确,A错误,而本题选出错误的,因此只能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多选题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起阻力的作用?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哪些物体受到了滑动摩擦的作用?(  )
A.二外同学们在大操场的跑道上跑步煅炼身体时的脚
B.同学们在给饮水机上水时手提着的水桶
C.慢慢行驶在校园内的汽车的轮胎
D.同学考试过程中写字时的钢笔笔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弹力未必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
B.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存在
C.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D.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有两个物理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想测量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1)第一小组:利用平衡条件来测量动摩擦因数.
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长木板固定,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如图甲所示;
方案B:木块通过弹簧秤连接到墙壁,用手拉动木板,如图乙所示.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______(填“A”或“B”),原因是______;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
(2)第二小组: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测量动摩擦因数.
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一端装有定滑轮的、表面粗糙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长木板上有一滑块,滑块右侧固定一轻小动滑轮,钩码和弹簧测力计通过绕在滑轮上的水平轻绳相连,放开钩码,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实验时滑块加速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处理纸带,得到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纵轴,加速度a为横轴,得到的图象是纵轴截距大小等于b的一条倾斜直线,如图丁所示.已知滑块和轻小动滑轮的总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则滑块和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物体放在光滑斜面上,所受重力为G,斜面支持力为FN,设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是F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G是可以分解为F1和对斜面的压力F2B.F1是G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C.F1是FN和G的合力D.物体受到G、FN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一木板竖直放在铁架台和弹簧所在平面后。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A.如图丙,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B.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称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细绳套AO、BO的及两弹簧称相应的读数。图乙中B弹簧称的读数为N;
C.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拉力FA、FB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FA、FB的合力F’;
D.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如图戊所示,观察比较F和F’,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2m和m,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θ=300,不计摩擦,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绳上拉力大小为mg
B.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C.物体A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D.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二斜拉索桥——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 m,主桥全长845 m,引桥全长7500 m,引桥建得这样长的目的是     (  )
A.增大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B.减小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C.增大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D.减小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