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如图,升降机内有一固定斜面,斜面上放一物体,开始时升降机做匀速运动,物块相对斜面匀速下滑,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  )
A.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B.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减小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匀速下滑时的受力情况,然后分析升降机加速上升时的情况即可.

解答 解:AB、当升降机匀速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则:f=μmgcosθ=mgsinθ,所以:sinθ=μcosθ;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竖直向上,大小等于重力;
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则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一定增大,此时的摩擦力:f′=μ•FN′,由于接触面的压力增大,所以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增大,故A正确,B错误;
CD、假设物体以加速度a向上运动时,有N=m(g+a)cosθ,所以f′=μm(g+a)cosθ,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垂直于斜面方向上,由于m(g+a)sinθ=μm(g+a)cosθ,所以沿斜面方向Nsinθ=f′cosθ,即物体在沿斜面方向方向上合力为0,所以物体仍做匀速下滑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判断物体与升降机的位置关系问题,知道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一定增大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C.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F=μFN直接计算
D.压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由两块相互靠近的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N与静电计相接,极板M接地,静电计的外壳也接地.用静电计测量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在两板相距一定距离d时,给电容器充电,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电容器所带电量Q不变,下面操作将使静电计指针张角变大的是(  )
A.将M板向下平移B.将M板沿水平向右方向靠近N板
C.在M、N之间插入云母板D.在M、N之间插入厚度为$\frac{1}{2}$d的金属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平均速度
B.物理考试9:40开始,这个9:40是时间间隔
C.晚自习22:00下课,是指时刻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即此时t=0,已知在此之后1s内的位移为1m,由此可求出(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B.这1 s内物体的瞬时速度
C.这1 s内的平均速度D.物体在t=0.5 s时的瞬时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甲同学利用图1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重物自由下落,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如图2所示,其中O是重物开始下落时打下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T和重力加速度g,测出纸带上A、B、C各点到O的距离h1、h2、h3,如果满足h2=$\frac{({h}_{3}-{h}_{1})^{2}}{8g{T}^{2}}$(用T、h1、h3、g表示),即可证明重物从O下落到B过程的机械能守恒.

乙同学利用图1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根据实验打出的纸带,测出各计数点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第一点O点的距离h,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画出v2-h图线如图3所示.根据图线求得的重力加速度g=9.5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导致图线未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实验过程先释放了重物后通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无限大光滑金属板中心正上方有一带正电的点电荷Q,另一表面绝缘、带正电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原电场)自左以初速度V0在金属板上向右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  )
A.小球先做减速后加速的运动B.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受到的静电力做功不为0D.小球受到的静电力做功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8.甲、乙两人从在一条直线上相距1000m的两地同时相向匀速直线而行,甲的速度是3.0m/s,乙的速度是2.0m/s,两人相遇时刻起,要想同时到达对方原来的出发点,哪个人应该增大运动速度?增大的运动速度应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物体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线由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
A.0,0B.4R 由A→C,4RC.4R 由A→C,2πRD.2πR由A→C,4R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