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甲图中图象(a)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图象(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 |
B. | 改用红光观察现象和图中是一样的 | |
C. | 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 | |
D. | 乙图中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个周期,质点M将到达平衡位置,位移为零 | |
E. | 乙图中OM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点,其振幅为单个波引起的振幅的2倍 |
分析 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解释即可,注意单个光子和大量光子所长生的现象不同,据此分析求解即可;甲图分析,知道波是概率波,说明波的粒子性;据干涉图象分析求解即可.
解答 解:AC、少量的光子所能到达的位置不能确定,即每次只照亮一个位置,这表明光是一份一份传播的,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单个光子所到达哪个位置是个概率问题;只有当大量光子却表现出波动性,即光子到达哪个位置是一个概率问题,故此实验表明了光是一种概率波中是少量的光打在底板上,出现的是无规则的点子,显示出光具有粒子性,故AC正确;
B、当用黄光改用红光时,波长变小,干涉图象的明暗间距变小,故B错误;
D、据图可知,M点是振动加强点,当经过四分之一个周期,质点M将到达平衡位置,位移为零,故D正确;
E、据图可知,OM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点,其振幅为单个波引起的振幅的2倍,故E正确.
故选:ACDE.
点评 掌握了基础知识,就能顺利解决此类问题,注意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实验是本题的突破口;注意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解释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表明,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一定有感应电流 | |
B. | 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率$\frac{△φ}{△t}$ 成正比 | |
C. |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的变化 | |
D. | 理论计算表明,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与峰值Im的关系为I=$\frac{{I}_{m}}{\sqrt{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通常是椭圆,遵守开普勒三定律 | |
B. |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一般做通信卫星,处于赤道上空,距地面的高度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G$\frac{Mm}{(R+h)^{2}}$=m(R+h)$\frac{4{π}^{2}}{{T}^{2}}$,其中T是地球自转的周期,h卫星到地面的高度,R为地球的半径,M为地球质量,m为卫星质量 | |
C. |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的环绕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7.9 km/s,可以用下列两式计算:v=$\sqrt{\frac{GM}{R}}$、v=$\sqrt{Rg}$.其中R为地球半径,g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M为地球质量 | |
D. | 当人造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2 km/s时,卫星将摆脱太阳的束缚,飞到宇宙太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由题目条件可知月球的平均密度为$\frac{{3{g_月}}}{4πGR}$ | |
B. | “嫦娥二号”在工作轨道上绕月球运行的周期为$2π\sqrt{\frac{R}{g_月}}$ | |
C. | “嫦娥二号”在工作轨道上的绕行速度为$\sqrt{{g_月}(R+h)}$ | |
D. | “嫦娥二号”在工作轨道上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为($\frac{R}{R+h}$)2g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能够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 | |
B. | 玻尔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 |
C. |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
D. | 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 |
E. | 查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而荣获诺贝尔奖,吴健雄领导的小组通过实验证实了上述论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