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8.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则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与该时刻的加速度无关
C.只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物体的速率一定在改变
D.恒定的合外力,不一定产生恒定的加速度

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有力就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 解:A、物体速度大小与受到合外力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则速度与该时刻的加速度无关,故B正确;
C、物体受合外力不为零,则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速度一定变化,而速率可以不变,例如匀速圆周运动,故C错误;
D、由牛顿第二定律知,恒定的合外力,一定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内容,明确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注意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所示,有一个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半圆形等高轨道,有两个小球A,B质量分别为m,3m,B球静止在轨道上最低点,A球从轨道左边某高处由静止释放,与B球在最低点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A球被反向弹回,且A,B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均为$\frac{1}{4}$R,重力加速度为g,求.
①小球A开始释放的位置离轨道最低点的高度
②第二次碰撞中A球的动能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如图所示是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拍摄到的一个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甲图是振子静止在平衡位置时的照片,乙图是振子被拉到左侧距平衡位置20cm处放手后向右运动$\frac{1}{4}$周期内的频闪照片,已知频闪的频率为10Hz,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振子振动的周期为1.6s
B.该振子振动的周期为1.2s
C.振子在该$\frac{1}{4}$周期内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从图乙可以看出再经过0.2s振子将运动到平衡位置右侧10cm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某一高度以v0=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当小球速度大小为10m/s时,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g取10m/s2)(  )
A.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15m/s,方向向上
B.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m/s,方向向下
C.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可能为5m/s,方向向上
D.小球的位移大小一定是15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如图所示,一小滑块从斜面顶端A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底端C,已知AB=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2
B.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sqrt{2}$
C.滑块通过AB、BC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sqrt{2}$
D.滑块通过AB、BC两段的时间之比为($\sqrt{2}$+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总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求得.(图中未画出) 

(1)若实验装置已调好,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M?m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表:
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0.200.400.600.801.00
加速度a(m•s-20.691.181.662.182.70
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a-F的关系图象.
(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图线不通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0.5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6A).图中电压表的量程为2.0V,内阻很大但未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10A,内阻为5.0Ω.除被测电池、开关和导线外,还有如下器材:
A.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Ω
B.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Ω
C.定值电阻:阻值为1Ω
D.定值电阻:阻值为100Ω
(1)为了满足实验要求并保证实验的精确度,R2应选阻值为1Ω的定值电阻;为便于调节,图中R1应选择阻值范围是0~10Ω的滑动变阻器.
(2)实验中,当电流表示数为0.10A时,电压表示数为1.16V;当电流表示数为0.05A时,电压表示数为1.28V.则可以求出E=1.4V,r=0.4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人们发现新行星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模型:把行星A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简化为圆,如图所示.人们在长期观测某行星A时,发现其实际运行轨道与圆轨道总存在一些偏离,且周期性地每隔时间t发生一次最大偏离.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A行星外侧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B,已知行星A的运行周期为T0,运动轨道半径为R0,且行星B与行星A的绕行方向相同.则(  )
A.行星B的运行周期为t-T0
B.行星B的运行周期为$\frac{t{T}_{0}}{t-{T}_{0}}$
C.行星B的运行轨道半径为R0$\sqrt{\frac{{t}^{2}}{(t-{T}_{0})^{2}}}$
D.行星B的运行轨道半径为R0$\root{3}{\frac{t{T}_{0}}{(t-{T}_{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所示的图线分别是甲、乙两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线可以判断(  )
A.两球在t=2 s时速率相等B.图线的交点表示甲、乙相遇
C.两球在t=8 s时相距最远D.甲的总路程是乙的总路程的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