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同一高度有A,B两个球,A球自由下落5 m后,B球以12 m/s的速度竖直投下.(取g=10 m/s2)问:
(1)B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球?
(2)从B球投下时算起到B球追上A球时,A,B两球下落的高度各为多少?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间距为l=0.5 m,其电阻不计,两导轨及其构成的平面均与水平面成30°角.完全相同的两金属棒ab、cd分别垂直导轨放置,每棒两端都与导轨始终有良好接触,已知两棒质量均为m=0.02 kg,电阻均为R=0.1 Ω,整个装置处在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0.2 T,棒ab在平行于导轨向上的力F作用下,沿导轨向上匀速运动,而棒cd恰好能保持静止.取g=10 m/s2,问:
(1)通过棒cd的电流I是多少,方向如何?
(2)棒ab受到的力F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 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不可能做直线运动
C. 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D. 物体的受力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有可能做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物理量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
B.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
C. 位移和路程都能描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D. 平均速度可以用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利用力传感器和光电门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他们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重物G相连,用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轨道上A、B两点各固定一个光电门传感器,用于测量小车通过A、B两点时的速度和,如图所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来改变小车质量,用不同的重物G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摩擦力不计。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小车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重物G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点C,由静止开始释放小车,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除了光电门传感器测量速度和力传感器测量拉力的数据以外,还应该记录的物理量为 ;
③改变小车的质量或重物的质量,重复②的操作。
(2)右侧表格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DEk为动能变化量,F是拉力传感器的示数,W是
F在A、B间所做的功。表中的DE3=_________,W3=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奥运火炬实现了成功登上珠峰的预定目标,如图所示是火炬手攀登珠峰的线路图,请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手的位移
B. 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手所走时间之比等于登山的平均速度
C. 在计算火炬手的速度时不可以把火炬手当成质点
D. 假设火炬手换一条路径登峰,他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还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有a、b、c、d四颗地球卫星,a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b处于地面附近的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则有( )
A. a的向心加速度等于地表重力加速度g
B. c在4小时内转过的圆心角是60°
C. 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短
D. d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8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牛顿力学体系的诞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A. 爱因斯坦
B. 伽利略
C. 爱迪生
D. 瓦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OO′轴匀速转动,磁场方向与转轴垂直,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0.2T.线圈匝数为n=100,总电阻为r=2Ω,长为L1=0.8m,宽为L2=0.5m,转动为T=0.2s.线圈两端外接阻值为R=38Ω的电阻和一个理想交流电流表.求:
(1)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为多少?
(3)交流电流表的读数;
(4)电阻R消耗的热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